欢迎来到专业的天纬文档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事迹材料 工作要点 策划方案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圈子文化问题存根源和整改措施(全文完整)

时间:2022-11-17 19:36: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圈子文化问题存根源和整改措施(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圈子文化问题存根源和整改措施(全文完整)

 

 圈子文化问题存在的根源和整改措施 随着新一轮“打虎”行动成效显著,积极回应社会预期,反腐斗争不断释放出向纵深发展的强烈信号,而这也是反腐倡廉无止境的又一例证。然而,在晒反腐成绩单的同时,在接连落马高官的背后,有关“圈子文化”对官员的腐蚀问题却愈加凸显,不容小觑,发人深省。毕竟对反腐而言,“打虎拍蝇”只是惩治手段,不是最终目的,最重要的是通过反腐深挖“病灶”,进而形成一套拒腐防变的新型反腐倡廉体系。

  其实自古以来,“圈子”就在中国很流行,“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的俗语就是对“圈子”寓意最好的诠释。从“亲友圈”、“朋友圈”到“同学圈”、“同乡圈”,再到“同事圈”、“同行圈”,人们对于构建自己的人脉圈乐此不疲,也在这些“圈子”中来回穿梭,应接不暇。人们通过“圈子”来联络感情、加强沟通、增进合作,这本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凡事有度,过犹不及。一旦将这种纯洁的“圈子”沾染上利益的色彩,浸渍上权力的魅影,情感就会变味,关系就会变质,官场上的“圈子文化”大抵就是如此。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面对一些高级领导干部的落马,人们谈论他们大起大落的从政生涯时,很少对其任职期间的功过是非进行评价,却总是对一些诸如“家族”、“帮派”等字眼关注颇多,议论纷纷,似乎夹杂着某种神秘的意味。其实,这就是“圈子文化”在官场上打下的深刻烙印给人们带来的冲击。从“抱团式”腐败到反腐“一锅端”,从显赫一时到身陷囹圄,当一场又一场彻彻底底的反腐硬仗硝烟散去,备受诟病的“圈子文化”横行官场的严重隐患昭然若揭,其“鲸吞蚕食”般腐

 蚀官员所留下的惨痛教训更是触目惊心。“圈子文化”俨然成为了当下反腐纵深发展不得不攻克的一道难关。

  纵观官场上的“圈子文化”,无非是以家族籍贯、发迹地缘、掌权领域、兴趣爱好等为核心,以结盟、集会等形式为纽带,组成一个个利益均沾、资源共享的“小团体”。这种“圈子”看似明哲保身,实则同流合污;看似固若金汤,实则不堪一击;看似如鱼得水,实则画地为牢。官员一旦陷入其中,便再难全身而退。形成这种依附关系,就意味着权不再为民所用,而是为“圈子”所用;情不再为民所系,而是为“团体”所系;利不再为民所谋,而是为“私欲”所谋。身陷其中只会利欲熏心,被权势遮蔽双眼,圈住为民请命的本心,失掉清正廉洁的准则,沦为利益链条上的“提线木偶”,最终为“一端端一窝”的家族式腐败和“一倒倒一片”的塌方式腐败埋下伏笔。

  如今,在官场上盘根错节、根深蒂固的“圈子文化”,已经到了不得不除,除必除根的地步。否则,任由“圈子文化”泛滥成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将给正常的官场政治生态带来更大威胁。对此,必须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动真功夫,彻底挖掉“圈子文化”在官场衍生变异的“毒瘤”,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提出的,要“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为此,我们要一方面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廉政警示意识,使党员干部从思想上、作风上、纪律上等都经历一场深刻的“政治洗礼”和“头脑风暴”,把团团伙伙、帮帮派派等思想痼疾清除干净,从内心

 深处拒绝进“圈子”、搞“山头、结“帮派”,敬畏党纪国法“高压线”,树立自律自警“防火墙”,时刻牢记“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另一方面从干部选拔任用、调整交流、考核监督等环节入手,注重细节,防患未然,不给“小圈子”滋生的土壤,不留“小团体”生存的空间。对出现拉帮结派、结党营私苗头的干部要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对已经形成的“小圈子”、“小团体”更要严查严打,严管严控,破除法不责众的“羊群效应”,倒查追责,一查到底,绝不姑息。

 2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圈子”。“圈子”对普通人而言只是个生活范围的概念,不具社会危害性。但对于官场来说,“圈子文化”就不那么简单了。商人都明白一个道理,要在某个行业做成生意,必先进入一个圈子,圈子通到哪里生意就会做到哪里。而官员们深知,要想将自己的权力最大限度地变现,必须拓展人脉,稳固根基,与外界形成某种默契或合作,形成“1+1>2”的效应,使自己赚取更多“剩余价值”。

  ——寻求政治庇护。一是往上爬需要庇护,很多人信奉“朝中无人莫做官”,平时的个人进步需要先进入圈子,否则干死了也没用,打通上级人脉圈子可实现有人为自己政绩说话,打通自己的上升通道!以令计划为核心的“西山会”组织就是这样,当初一旦进入这个圈子,就意味着能够飞黄腾达;二是风险来临时需要庇护,很多人信奉“大树

 底下好乘凉”,平时多花些钱,圈子就会成为被调查时的“保护伞”,之所以有很多人卷入周永康的关系圈,就是因为这些官员笃信:由于圈子的核心就是权力的核心,而权力的核心已经非常牢靠坚不可摧了,所以进入这个圈子就能太平无事;三是非顶级官员之间,在遭遇调查时,彼此之间自觉形成攻守同盟。

  ——构建利益同盟。主要是官员与官员之间的权力互助,以及同地区、同系统、同籍贯、同窗、同战友之间形成的利益同盟。如江苏省委原常委赵少麟与天津地方官员武长顺等,形成异地彼此照顾的关系。又如新近曝光的湖南大学研究生转学丑闻,一些地方官员卷入其中,其实质就是平时这些官员与高校领导之间形成了利益同盟,高校领导有困难地方官员会动用公权力帮助,官员子女在入学、转学时则能够优先得到照顾。

  ——官商合作伙伴。主要是官员与商人之间,秘密形成权钱交易的合作关系。如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与山西商人丁书苗之间,原铁道部运输局局长张曙光与 14 个供应商之间的关系。

  如何认识“小圈子”的危害?

  ——“小圈子”是拉帮结派的信号枪。任何帮派都是从“小圈子”发展而来。“一喊就到”的小圈子看起来是在讲感情,实际上却在徇私情,看起来是在交流体会,小处太 “随便”,往往就是身陷“小圈子”,甚至坠入腐败深渊的开始。

  ——“小圈子”是精神懈怠的麻醉剂。如果一个圈子没有高雅的情趣,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圈中不良习气就会传染给每一个人。久而久

 之,人人无心工作,奢靡腐败。2013 年,上海高院几名整天混在一起的法官,就因同在夜总会娱乐并参与色情活动被查处。

  ——“小圈子”是助长腐败的催化剂。由于圈子的存在,一些腐败官员不仅逃避了惩罚,而且得到提拔,因为他们关系深厚。

  “小圈子”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成了致命的漩涡。在基层会败坏党风,影响党群关系;在高层必然会影响组织的团结和战斗力,成为党发展的最大障碍。

  ——圈内发展谋私利。拉帮结派让党员干部相互勾结,以权谋私。结党营私常常伴随政治投机、经济投机,以公权牟私利,最终滑向违法乱纪的深渊。

  ——圈外排贤搞内耗。拉帮结派者往往排斥异己、任人唯亲,不同团伙之间还会发生互相争利的斗争,给党内人才培养与选拔带来巨大损失,而且损害党和国家利益。

  ——圈圈博弈损团结。拉帮结派者只注意自己帮派的利益,不注意组织利益,以少数人的局部利益损害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妨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妨碍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对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破坏和延误。

  那么,如何把握小圈子与正常交往的区别?领导干部也是人,我们不反对正常的圈子交流,但却反对领导干部拉帮结派。坚决抵御“圈子文化”的侵袭,我们才能更加团结,也才能全身心地干事业。

  ——自觉抵御“小圈子”的侵袭。2014 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办公厅工作要做到“五个坚持”》讲话中指出:“有的领导干部跌入腐败

 犯罪的泥坑,原因就是交友不慎。孙悟空把唐僧放在那,用金箍棒划一个圈,妖魔鬼怪就进不来了,自己要给自己划一个圈。”这个圈就是以坚持党性、遵守国法的免疫圈,反击毫无节制、无限扩张的利益圈。

  ——锻造斩断“小圈子”的利剑。最重要的不是官员应否有私人圈子,而是由谁来监督官员的社交圈。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出台的一系列措施未能达到抑制腐败蔓延的效果,仅规定官员向组织报告有关情况,外界根本无法得知。必须要将小圈子问题放到将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层面来抓,加强监控,注重分析,建立预警,发现圈子中的一个结,就能毫不留情地剪断整个圈子。

  ——划出不敢碰“小圈子”的红线。杜绝“小圈子”,仅靠领导干部的“自律”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严格的“他律”帮助领导干部不搞“小圈子”,使领导干部不敢搞“小圈子”,如加大对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活动圈子的检查监督,使他们对“小圈子”敬而远之。要切实保障党员行使党章赋予的各项权利,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严肃查处侵犯权利、压制民主的行为,为讲真话、讲实话的同志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护。

  ——完善不能织“小圈子”的制度。通过严格的制度设计和执行,使领导干部不能涉足“小圈子”。如政绩考核制度科学了、完善了,在干部选拔任用、政策出台等关键环节上,加大民主决策的力度,确保公开公正,从制度上打破人身依附,防止“一手遮天”,“小圈子”就失去存在的价值。武汉大学政治学教授储建国认为,反腐要治本,就要

 通过有效运转正式制度,压制住非正式规则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中这种价值因子的排序,它让全体党员保持对共同目标的忠诚,从而压制住对于各种圈子的特殊忠诚。自党建立之日起,二者之间就存在紧张关系。让体现党和国家共同目标的正式制度有效运转,是应对山头主义和圈子文化的长久之道。

  ——营造不想进“小圈子”的氛围。“小圈子”所以存在是因为圈外人看中了圈内隐秘而丰厚的利益,必须加强决策公开、政务公开、执法公开,让干部群众不再为办事非找人而发愁。为此,中央大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改革除了推出各种新政外,也将打破一个个利益圈子,这将给全体国人带来长远的实惠。

推荐访问:圈子文化问题存根源和整改措施 根源 整改措施 圈子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