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天纬文档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事迹材料 工作要点 策划方案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自主探索_合作交流”让数学课充满生机与活力

时间:2022-11-27 16:42: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自主探索_合作交流”让数学课充满生机与活力,供大家参考。

“自主探索_合作交流”让数学课充满生机与活力

 

    “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让数学课充满生机与活力 《数学课程标准》 指出: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 引导者和合作者” 。

 因此, 转变课堂教学观念,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获取知识, 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这是当今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流。辽宁省小学数学实施 2011 版《数学课程标准》 课堂教学展示交流活动中的 16 节课的教师都关注以“学生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为中心,着眼于人的发展, 着眼于儿童获取信息的多向交流的这一理念。

 在他们的课堂上多数都采用自主、 合作、 探究的教学方式, 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地探讨知识, 并获取知识。

 一、 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热情 1、 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产生学习的需求 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 学习态度端正, 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前提。

 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结合实际, 不断向学生进行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 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社会意义, 看到数学的实际价值, 诱发其学习动机。

 还可以通过生活实例, 知道学习到的知识能解决什么样的实际问题, 让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体验数学学习的重要, 激发和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

 例如:

 来自大连的张冰老师的《确定位置》 这堂数学课, 他是这样设计的。

 师:

 在茫茫的大海上, 有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小岛, 前往小岛, 可以让轮船随便航行吗?

 生:

 不能。

 师:

 你有什么想法?

 生:

 我们要先寻找方向。

 师:

 真好, 找到方向轮船就能行驶到小岛了, 对吗?

 生:

 对。

 此时, 教师把课件的实景图转化为方位图, 让学生观察。

 师:

 请同学们说说, 站在轮船上观察, 小岛在什么方向?

 生:

 小岛在轮船的东北方向。

 师:

 现在能确定小岛的位置了吗?

 (引导学生发现, 只是知道方向还解决不了轮船航行的问题。

 )

 生:

 不能。

 师:

 为什么不能?

  生:

 东北方向的范围太大了?

 生:

 那一面都叫东北方向, 不知道小岛具体在哪里。

 师:

 能想出一个好方法确定小岛的准确位置吗?

 学生继续认真思考。

 这样的设计使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实践, 体验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 逐步明确学习的意义, 对探求数学知识产生了乐趣, 从而提高学习的热情。

 2、 与孩子们沟通好情感, 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自主参与的先决条件。

 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 在喜爱所教老师的前提下, 才会乐于学习。

 所谓是“信其师行其道” , 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 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与学生多沟通, 从而激起他们对老师的爱, 对数学的爱; 如辽阳的周朋国老师的课前交流:

 上课伊始, 周老师说:“我今天和四(2)

 班的同学一起上这节课非常开心, 我想最先认识一位女生, 想让老师认识的站起来。” 话音刚落, 全班的女生都站起来了(现场沉闹的气氛一下子活跃了很多)。周老师似自言自语地问:

 “为什么女生都站起来了? ” 有个男生忍不住抢着说:“因为她们都是女的。” 在这近似拉家常的谈话中, 师生彼此近了许多, 周老师又说:“我想认识带发夹的女生。” 这一次站起来的女生明显少了很多。

 周老师接着说:

 “我想认识的这名同学是戴着发夹, 穿着蓝色校服的女生, 你能帮我找出来吗? ” 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说出了一个女生的名字, 在说理由时, 一位同学一语道破:

 “因为这名同学符合你要求的所有特征。” 周老师立刻热情中肯地给予这个孩子肯定性的评价。

 教师设计的通过特征来找人的课前交流近似闲聊, 看似平淡, 甚至多余, 实属不可或缺的必要环节之一, 因为这个班级的学生, 之前和周老师没有接触, 互不相识, 更谈不上了解, 师生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教学, 难度很大。

 教师如何能与学生在短时间内打成一片, 互相融通, 让学生产生要学、 爱学、 乐学的心理, 同时又能很快地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上 (根据角的的特征来进行三角形的分类)

 , 为学生的后续做好铺垫呢? 周老师的课前交流就达到了绝佳的效果。

 好的课前谈话犹如乐师弹奏, 第一个音符就悦耳动听, 能起到“先声夺人” 的效果。

 这样, 就能使全体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学习。

 三、 让学生积极参与, 体验自主探索的乐趣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 使学生有了参与意识之后, 应及时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过程, 这就必须突出过程。

 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

 在知识的呈现上, 必须具有顺序性的知识, 而不仅是结论性的知识。

 例如:

 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 一课中的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 教师是这样进行的:

 1、 自由拼摆, 理解“完全一样” 。

 在学生准备好的 6 个三角形学具中, 随意取出其中的两个, 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看谁拼得又快又好。

 而后讨论:

 (1)

 随意拿两个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应该怎么拿? (2)

 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形状相同、 大小相等)

 2、 摆拼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

 (1)

 教师显示拼法, 学生跟做一遍:

 A、 重合。

 将两个三角形上下放在一起, 使他们完全重合。B、 旋转。

 按住三角形右边顶点, 使三角形向时针运动相反的方向转动 180° 。

 直到两个三角形的底边成一条直线为止。

 C、 平移。

 把右边三角形向上沿着第一个三角形的右边平移, 直到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为止。

 (2)

 独立拼摆并讨论:

 A、 三角形的底和高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B、 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C、 填写实验记录表并汇报实验结果。

 3、 分组摆拼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

 填写实验记录表, 再汇报结果。

 4、 推导公式。

 (1)

 回忆讨论:

 回忆以上的三个实验, 你发现了什么? (分组讨论后, 再引导学生把课本中的三句话填写完整。

 )(2)归纳总结:

 依据实验结果, 你能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根据学生汇报结果板书:

 因为, 三角形的面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所以,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

 (3)

 用字母表示公式:S=ah÷2。

 这样的设计, 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 促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结构来学会新知识。

 四、 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 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 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互动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增强团结协作能力, 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教学中不仅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 更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 要求教师给予更大的自由活动空间, 以及更多的相互交流机会。

 在组织形式上多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更自然、 更大胆、 更主动地进行交流合作, 互帮互学, 共同发展与提高。

 这次活动中的执教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环节上都选择恰当时机, 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我觉得他们选择恰当时机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主要体现在一下几点:

  1、 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发言踊跃时 在老师提出问题后, 或得出规律性结论之前, 要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做到动手、 动口、 动脑, 只有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展过程, 学生才会对知识达到理解和掌握。

 当学生踊跃发言时, 教师不能满足每一位学生发言的需要, 可让学生相互说一说, 满足学生倾诉的欲望。

 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 时揭示加法交换律含义后,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说说加法交换律时,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 有的用数字表示, 有的用标点符号表示, 有的用图形表示, 有的用实物表示, 还有的用主科考试分数表示……气氛热烈而融洽, 也把自己对加法交换律的情况描述得淋漓尽致。

 这样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激活学生对日常生活经验的提炼、 概括、 促进数学学习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2、 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

  合作时机是很关键的, 当学生对所研究的内容发生兴趣, 仅凭自己个人力量难于完成, 又很想知道“为什么” 时学生合作愿望就非常强烈, 此时, 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才是最佳时机, 才能发挥合作学习的最佳功效。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可以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自发合作的欲望, 培养学生间团结协作的精神。

 例如:

 在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 时, 当学生学会了初步的收集、 整理数据的方法后, 教师放录像让学生统计 1 分钟内从十字路口经过的各种车辆的数量, 学生纷纷动手认真地记录着, 结果学生得到的数据各不相同。

 于是教师再放一遍录像, 学生的统计数据还是存在着很大差别。

 这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可以想一想为什么同学们的数据各不一样, 能不能想想办法呢? 学生在这时会很自然地想到几个同学合作来完成任务。

 同学们开始自发结成小组, 明确分工, 有的数小汽车、 有的数货车、 有的数摩托车……。当放完录像后同学们胜利完成任务。

 由此可见, 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有意设置一定的障碍, 可以激发学生合作的欲望, 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提高合作的效率。

 3、 个人探索有困难, 需要帮助时。

 由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是有限的, 所以当他们在学习新知识, 需要新能力时, 往往会遇到困难。

 如在教学十几减 9 的退位减法时, 教师出示课件, 一个小猴子在卖桃, 盒里放了十个, 盒外有 3个, 小猴子说:

 一共有 13 个桃子, 小兔说:

 我买 9 个, 白菜老师问:还剩几个? 小猴子抓耳挠腮想不出来, 老师说:

 同学们能帮帮小猴子吗? 学生兴致高涨, 纷纷动脑筋, 想办法。

 独立思考了几分钟后, 有

  的同学眉头紧锁, 面露难色, 教师趁势说:

 小组的同学可以合作, 大家一起出主意, 想办法。

 同学们一听, 立刻又活跃起来, 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着各自的看法。

 4、 学生意见不统一时

  现在的学生争强好胜, 有一定的竞争欲望, 渴望自己的观点被肯定, 但又不善于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旦有不同意见, 浮于表面的争论较多, 说服力不够, 理性分析欠缺, 思维深刻性不够。

 此时教师如果对有争论价值的疑点适时下放到小组中, 让持有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合作, 与对方争辩, 在辩论中明晰正误。

 例如: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 一课时, 教师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平均分” , 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把一个圆分成两份, 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

 对吗? 话音刚落, 全班同学已经分成两个阵营, 有的举“√ ” ,有的“×” , 老师没有裁决, 而是让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合作商量后再发表意见。

 正反两方同学各自聚在一起, 商量对策, 讨论过后, 各队推选出代表, 小小辩论会开始了。

 正方代表把手中的圆平均分成两份问道:

 “我是不是把圆分成了两份? 反方代表点头:

 是, 是。

 正方当然不让:

 “既然是二分之一, 为什么不同意这种说法? 只见反方同学顺手从圆形纸片上撕下一片纸, 指着其中的一份问:

 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 正方由底气不足到服气地站到了反方的队伍里。

 老师紧紧地握着反方同学的手说:

 祝贺你们, 你们精彩的发言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同时, 又深情地握了握正方同学的手说:

 谢谢你们, 正是因为你们问题的出现, 才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场有意义的争论!

 同学们开心地笑了, 老师也笑了。

 在这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中, 既有紧张激烈的辩论, 又有相互间的尊重与理解, 课堂气氛紧张却又其乐融融。

 可见, 意见不一时, 组织小组合作, 即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又可以增强竞争意识, 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地基础。

 5、 合作时机应选择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时

  “开放性” 问题其解题策略不唯一, 答案不唯一, 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 很难多角度的去思考, 须群策群力才能展示各种策略和结论。

 例如:

 有这样一道题:

 一根长 18 厘米的铁丝可以弯成各边分别是几厘米长的长方形? 我们都知道, 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

 这道题实际上是让学生找出有哪几对数能组成 9。

 先让学生各自思考一会, 然后让大家带着问题进入小组交流, 要求每个人都要发表意见, 每个人都要倾听别人怎么说, 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 讨论交流就会很踊跃、 主动。

 进而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交流情况。

 在小组代表

  汇报时, 教师设计插入这么一个问题:

 “××同学在交流时他是怎么说的? ” 这样有利于养成学生学会倾听、 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激发人人发言的主体意识。

  总之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是课改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 也是每位教师必须努力探索和积极参与的一种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 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材料, 让学生拓展探究的空间,以培养学生大胆尝试, 乐于探索, 敢于创新, 热爱数学的精神; 进而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数学课堂。

推荐访问:“自主探索_合作交流”让数学课充满生机与活力 数学课 生机 活力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