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天纬文档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事迹材料 工作要点 策划方案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对我县肉牛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时间:2023-03-14 14:42:02 来源:网友投稿

对我县肉牛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泾川县畜牧兽医局关于我县肉牛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县委、县政府:为了客观、准确地掌握我县肉牛产业发展现状,找准我县肉牛产业发展中的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制约因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我县肉牛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供大家参考。

对我县肉牛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泾川县畜牧兽医局

  关于我县肉牛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县委、县政府:

  为了客观、准确地掌握我县肉牛产业发展现状,找准我县肉牛产业发展中的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制约因素,研究切合实际的发展措施,促进我县肉牛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县委王书记的指示精神,我局于近期组织人员对全县肉牛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据调查,截止目前,全县肉牛存栏5.13万头,其中能繁母牛3.11万头;2008年肉牛出栏6.18万头。为了列建全省肉牛产业大县,争取省级草食畜牧业发展项目资金扶持,我县4月15日上报肉牛存栏8.58万头,其中能繁母牛4.77万头。

  二、存在问题及制约因素

  (一)存在问题

  1、养殖总量不足。据调查,目前全县共有养牛户2.96万户,占全县总农户的40.8%,户均养牛1.7头。养牛户数少、户均养殖规模小直接导致全县养牛总量不足。

  2、生产方式落后。现阶段,我县肉牛生产主要以千家万户分散饲养为主,“小、散、低”的局面仍没有得到根本扭转,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从调查情况看,85%以上的肉牛养殖户缺乏商品意识,不依靠肉牛育肥销售方式赚钱,以饲养可繁母牛生犊实现滚动式发展,饲养管理大多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秋、夏季以农田杂草和四边草地放牧为主,春、冬季以秸秆为主,补饲麸皮、饼类,饲养方式粗放,育肥周期长,经济效益低,养殖水平不高。

  3、肉牛品种较差。目前,农户饲养本地牛的居多,肉质不好、养殖周期长、饲养成本高、商品性能差。而南德温、西门塔尔、利木赞、红安格斯等品种较好的肉牛全县还不到20%。

  4、环境污染严重。我县肉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水平整体较低,养殖场户(小区)大多缺乏必要的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设施设备,粪便污染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

  5、加工企业发展滞后。目前,我县还没有上规模的肉牛加工龙头企业,肉牛销售仅仅依靠集贸市场简单周转,加工增值链条短,产业化经营环节不全。

  (二)制约因素

  经调查分析,导致我县肉牛产业发展不快、整体水平不高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个方面:

  1、认识不到位。一是部分乡村领导对肉牛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广阔前景尚未从根本上认识清楚,对养牛业不重视或重视不够,引导农民顺应市场,调整结构,生产适销对路产品的积极性不够高,服务作用没有发挥好,大多数乡村的肉牛养殖业仍处在自生自灭的原始发展水平上。二是极少数群众自我发展意识不强,局限于小打小闹,投入跟不上,管理不到位,防疫不落实,多年不见效,特别对市场风险的承受能力太低,发展信心不足。

  2、比较效益低。按目前市场行情分析,养殖一头牛年平均利润按最高标准计算为800元,日净收益2.2元;而一个劳力一天打工收入最低都可以达到40元,农民一天的养牛收入不及一个劳力一天打工收入的6%。近年来,随着劳务输出的不断增加,养牛比较收益下降,影响了农民发展养牛的积极性。

  3、饲养周期长。肉牛的生物学特性造成饲养周期长,单位成本投入大。牛是单胎性哺乳动物,受孕率一般为80%左右,一头母牛每年只能产一个犊牛。与多胎的猪相比,牛繁殖数量少,生产周期长。饲养一头本地品种黄牛从受孕到出栏一般要36个月以上,杂交牛也要

  18个月时间,见效慢,农民不愿养。同时,千家万户分散饲养一直是我县肉牛养殖的主体形式,农户饲养肉牛既可

  在在农忙时用作劳役,又可出售犊牛增加收入。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肉牛的役用功能开始被机械化所代替,同时养牛所需的作物秸秆饲料也随着机械化的普及而被直接还田。饲养肉牛作为一种致富门路,其地位发生了由“必须”到“可选”的变化。年轻一代农民首选的致富门路是进城务工,家里只剩下了老人、妇女和儿童留守,无法承担割草、清粪等高强度劳动,劳动力资源不足,养牛处于劣势地位。

  4、养殖成本高。一方面,饲料成本持续增加已成为当前我县养牛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当前,我县玉米平均价格为1.5元/公斤,麸皮平均价格为1.2元/公斤,与去年同期相比虽有所下降,但仍在较高价位运行。同时,尿素、碳酸氢氨等农用物资价格较往年分别上涨25%和73%,使小麦秸秆氨化成本较大增长;另一方面,全国性的劳动力和水、电价上涨,也推动了养殖成本的持续增长。据测算,采购一头250公斤左右的架子牛,育肥期5个月体重达到475公斤出售,消耗饲料、防疫、水电等费用至少需要1600元,。

  5、技术人员少。我县农户饲养肉牛的技术大多靠经验积累,缺乏系统的养殖技术指导,饲养管理粗放,存在着肉牛品种混杂、饲料配方不科学、生长周期长、出栏率低、肉质差、安全无保障等问题,农民迫切需要解决这些技术难题。但是,目前县乡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只有35人,万只畜禽只有0.15名科技人员从事技术服务工作,还普遍存在人员年龄偏大,知识老化,业务水平不高、服务意识不强,知识储备不够、服务能力弱化,自身建设滞后等问题,难以适应肉牛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6、融资渠道窄。肉牛产业属高投入、高产出行业,流动资金是其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我县大部分肉牛养殖户、养殖企业由于在养殖场建设方面资金占用过大,致使流动资金十分缺乏,无力购牛饲养,相当一部分暖棚闲置。近年来,我县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了投入力度,使肉牛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我县地方财力不足,扶持肉牛产业的资金投入十分有限,财政投入还难以满足肉牛产业发展的需要,致使良种、疫病、信息、监测、流通等支撑服务体

  系不够健全,监管服务难以到位,限制了肉牛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农户自身积累少,对生产成本相对较大的养牛生产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撑,规模养牛户只能是挣一点、投一点、规模扩一点,千家万户的零星养殖短期内难以向适度规模养殖扩张;金融贷款门槛过高,放贷比例过小,信贷资金对肉牛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不明显,农民启动和发展资金短缺,严重制约了肉牛产业的发展速度。

  7、发展空间小。一是自从国家实行了退耕还林、封山禁牧政策后,禁止农民放牧养牛,而且配套政策跟不上,农户养牛成本加大,使原本以廉价的牧草养牛的农户只能放弃养牛而外出打工转向其它经营。二是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人口居住集中,耕地相对减少,饲养肉牛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制约,从而导致养牛户减少。

  三、对做大做强全县肉牛产业的建议

  (一)基本思路

  充分发挥我县种草养畜基础好、潜力大,群众养牛有传统,自然环境优越的优势,持续扩大户养规模,着力扩展生产总量;加快建设养殖小区,着力转变生产方式;全面落实品种改良,着力提高肉牛品质;大力推实用技术,着力提升科技含量;积极推行秸秆利用,着力推进草畜配套;切实加强龙头企业培植壮大,着力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按照“小群体、大规模”的发展模式,坚持走“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循环的”现代畜牧业发展路子,为实现畜牧业持续增效、农民稳定增收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发展目标

  通过连续7年的重点开发和持续发展,到2015年,全县肉牛饲养量达到25万头,年均递增12%;其中肉牛存栏量达到15万头,年均递增16.5%,能繁母牛存栏量达到9万头,年均递增16.4%;肉牛出栏量达到10万头,年均递增7.1%。肉牛产业总产值达到3.8亿元,年均递增6.2%;农民人均养牛纯达到450元,占同期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的45%以上。

  (三)发展措施

  1、优化产业结构。一是优化产业布局。坚持“提高品质、增加总量、突出特色、择优发展”的原则,把太平、高平、红河、荔堡、党原、汭丰等乡(镇)作为肉牛生产的重点区域来发展,多方扶持发展百头以上的规模养牛场和养牛小区,积极培育5头以上的规模养牛大户,到2015年,发展规模养牛场(小区)10个,5头以上养牛大户1000户,形成从户看属小规模饲养,从区域看则是大群体的优势产业带。二是优化品质结构。以肉牛杂交改良和品种选育措施为重点,以南德温、利木辛、西门达尔等优质肉牛为主推品种,全方位开展肉牛“二元”、“三元”杂交改良,到2015年,新建肉牛冻配改良点50个,年冻配能力达到6.3万头,不断扩大优质肉牛的群体数量,逐步建成具有我县特色、适应市场需要的品种和品质结构。三是优化种源结构。采取补贴、保护等措施,发展能繁母牛,调整牛群结构,扩大能繁母牛数量,使全县能繁母牛存栏数在2015年达到9万头以上,加快推进肉牛产业生产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进程。四是优化养殖模式。进一步转变养殖观念,调整养殖模式,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和各种类型的健康养殖模式、生态养殖模式,切实转变传统落后的饲养方式,提高肉牛养殖水平。今后一个时期,在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同时,其他乡镇要通过养殖小区、合作社等形式尽可能地把分散养殖场户集中起来,统一饲养,规范管理,在提高生产水平、增加养殖效益的同时,逐步实现肉牛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广清洁养殖,在规模养殖户和养殖小区配套建设沼气工程,积极发展“畜—沼—果(菜)”循环经济模式,有效解决肉牛养殖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2、发展龙头企业。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带动农户、滚动发展”的思路,把发展龙头企业作为加快肉牛生产发展的关键措施来抓,从用地、贷款、税收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既积极扶持改造现有养殖大户、养殖协会、企业做大做强,又大力鼓励县内外各类经济组织和个人新建一批肉牛规模饲养、加工和营销企业,同时通过招大引强,引进一批产、加、销一体化龙头企业。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充分发挥养殖大户、经济能人和私营老板的作用,积极兴办肉牛产销专业协会,大力推行“公司+协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培育出一批规模效益较好、市场覆盖面较广、带动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

  3、抓好饲草料生产。围绕肉牛产业化发展的需要,配套抓好饲草料资源的科学开发利用,多渠道扶持养牛户修建青贮窖,积极引导农户适时收割农作物秸秆,大力推广秸秆青贮、氨化养牛,提高秸秆饲料的利用率,实现秸秆过腹还田、产肉增粮的良性循环。按照“政府扶持、联户种植,分户管理”的原则,加大退耕还草和农闲田地种草建设力度,增加饲草饲料总量,使种草成为推动肉牛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措施。积极推广安全高效的肉牛补充料等工业化饲料,保证肉牛的育肥效益及产品质量。到2015年,全县秸秆青贮氨化利用率达50%以上。

  4、重视疫病防控。认真落实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措施,确保肉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一是健全应急机制。完善应急预案,落实防疫责任,强化防控措施,实现依法防控、科学防控。二是完善冷链体系。加大冷链体系建设投入,确保县有冷库,乡有冰柜,防疫员人人有冷藏包,确保防疫物资安全有效。三是强化基础免疫。按照“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针不漏药、药不失效”的八不要求,全面提高免疫密度、免疫质量和免疫效果。四是加强疫情监测。建立县、乡、村三级动物疫情测报网络,完善重大动物疫情报告制度,提高动物疫情预测预报能力。五是健立追溯体系。健全畜禽养殖备案登记制度,加强规模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管理,建立引种、饲料、兽药、防疫登记档案,完善动物疫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六是处置动物疫情。一旦发生动物疫情,要严格按照应急预案要求,果断予以处置,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5、强化执法监督。切实贯彻执行《畜牧法》、《动物防疫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兽药管理条例》、《饲料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强化行业管理,严格执法监督,保障动物产品安全。一是强化动物检疫。切实抓好动物产地、运输、屠宰检疫,严禁病害动物产品进入市场。二是加强安全监管。对生产、加工、经营动物产品的各个环节实行严格监管,严肃查处违法经营行为,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安全。对生产、销售、使用兽药、饲料各个环节实行严格的监管,严禁使用瘦肉精、苏丹红、三聚氰胺等有害、有毒兽药饲料,严格控制药物残留超标。三是实行市场准入。凡进入我县的动物产品、兽药、饲料均实行登记备案,建立备案追溯制度,严禁病害动物产品和伪劣兽药、饲料进入我县。

  6、完善发展机制。一是建立和完善工作推行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解决肉牛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把肉牛产业的工作任务逐级分解,落实到人;完善政府统筹安排,畜牧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按职能分工各司其职、协作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共同实施的工作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推动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二是建立和完善科技推广机制。针对我县肉牛产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良种推广、高效养殖、产品加工营销等关键环节,进一步加强与国内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鼓励县内外科技企业参与我县肉牛产业发展,支持其带技术、带资金到我县开展科技服务、兴办企业、开发产品、开拓市场,为广大养殖户和养殖场提供繁殖、饲料供应、饲养管理以及防疫等技术支撑;采取公开招考的形式,配齐畜牧兽医技术人员,落实工作待遇,改善工作条件,提升服务能力。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加强畜牧部门、企业、中介组织等行业科技人员的技术培训,增强科技人员对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和应用能力。采取以会代训、示范指导、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养牛户的技术培训,增强农户的科技意识和商品意识,使广大养殖户成为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养牛能手。对绩效突出的技术指导单位、企业、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分别给予表彰奖励。三是建立以奖代补的项目建设激励机制。建立完善项目以奖代补的环节、办法和标准,不断提高项目建设的社会化程度,使政府投入项目切实发挥引导和带动作用,激发和调动农户、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参与肉牛产业建设的积极性。根据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和优化升级的关键环节,目前要加强

  基础母肉扩繁和改良选育、规模化舍饲养殖、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等环节的以奖代补措施。四是创新产业运营机制。鼓励养殖小区(大户、规模场)、技术服务单位发展肉牛经济合作组织,发挥上联企业、下联农户、服务农户的作用,积极推行“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规程、统一经营”的生产经营机制。鼓励加工企业、科技企业以各种方式参与基地建设,开展中介服务。鼓励企业以参股或独资等多种方式参与建设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和标准化养殖基地,加快推进肉牛产业产业化经营步伐,逐步形成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带动和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户参与的联动推进机制。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在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原则下,建立契约式(通过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确定畜产品的交售数量、质量和价格,并通过预付定金、贴息贷款、赊销饲料等形式结成利益共同体)、股份合作式(龙头企业同基地农户通过资金、技术、土地、设备和劳力等入股,进行股份合作经营)等利益联结机制,使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形成以龙头带动基地建设,以基地建设促龙头发展,各环节相互促进的一体化经营机制。

  7、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加大项目支持力度。积极争取省级草食畜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财政、发改、扶贫、农办、农综办等部门要按照省市要求,足额落实项目资金,共同支持肉牛产业发展。从今年开始,县财政新增肉牛产业发展资金100万元,对肉牛产业发展关键环节实施重点支持,发挥引导和带动作用。二是加大信贷扶持力度。重点支持肉牛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养殖大户的发展。对年出栏育肥牛100头以上、年存栏能繁母牛5头以上的饲养户,符合贷款条件的,农行、农村信用联社要优先予以贷款支持。肉牛贷款周期放宽到三年。利率按农户养殖业中长期贷款利率执行,县财政补贴2厘(月息)利息,其余利息由贷款养殖户承担。还贷方式为当年结息,期末还本。贷款额度在3万元以下的,可采取联户担保方式贷款;贷款额度在3万元以上的,可采用易变现的抵押物如有价证券、商品房或财政供养人员工资等抵押,也可由养牛专业合作社担保;对贷款数额较大的肉牛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大户,由所

  在地乡镇政府按程序给予担保。三是鼓励种植牧草和利用秸秆养牛。农户在承包耕地内种植牧草和青贮饲料,除享受上级补贴政策外,县财政每亩补贴10元。养殖户当年新建青贮、微贮窖100立方米以上的,除享受上级补贴政策外,县财政每立方米补贴2元。四是鼓励和扶持肉牛养殖户繁育良种肉牛。肉牛养殖户冻配改良肉牛年超过5头的,县财政补贴10元/头。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肉牛养殖户应用先进技术开展胚胎移植,并享受贷款扶持政策。五是鼓励发展规模养殖。对存栏肉牛50头以上,年出栏育肥牛150头以上,经验收合格的肉牛养殖户,县财政一次性奖励3000元。对进入肉牛小区存栏超100头,年出栏育肥牛300头以上,投资规模在40万元以上(其中基础设施投资10万元,购牛投资30万元),达到甘肃省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规范暨备案管理办法的肉牛养殖户,一次性奖励1万元。对从县外引进的存栏超500头,年出栏育肥牛1500头以上,达到甘肃省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规范暨备案管理办法的专业肉牛养殖场(户),一次性奖励2万元,对引进人一次性奖励1万元。对从县外引进的存栏超1000头,年出栏育肥牛3000头以上,达到达到甘肃省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规范暨备案管理办法的专业肉牛养殖场(户),一次性奖励5万元,对引进人一次性奖励2万元;县肉牛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代为办理相关手续,提供优质服务,所在乡镇政府负责解决用地、用水、用电等相关问题。六是放宽土地使用政策。鼓励农民利用四荒地、机动地、预留地、空闲场所和闲置厂房建标准化牛舍发展肉牛产业。新建肉牛小区、肉牛育肥场用地,符合农用地条件的按农用地处理,享受国家相关优惠政策。七是减免收取各项收费。凡贷款发展肉牛养殖,需进行房产评估或抵押物登记的,免收房产评估费、抵押物登记费、公证费等。利用闲置厂房发展肉牛养殖,涉及房屋使用权等项变更的,三年内缓交相关费用。兴建肉牛养殖场、专业小区的,免收城建、土地、环保、自来水入户等项费用。肉牛养殖专业场(户)用电,按照民用电价标准收费。八是强化无规定疫病区建设。专业场(户)、肉牛养殖小区开展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免收动物防疫相关费用;需要开展布病监测的,监测费用由

  县财政承担。加强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畜牧兽医部门对村级动物防疫员每年至少免费培训2次。村级动物防疫员经业务部门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工资由县财政差额补贴。九是开辟肉牛运输“绿色通道”。对无违章的运输肉牛车辆,交通、交警和农机监理等部门不拦截、不扣车、不扣证、不罚款,为肉牛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

  二〇〇九年六月二日

  武威市旅游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2011年12月)

  旅游业是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是为消费者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综合性消费的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行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具有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诸多优点。作为一门新兴产业,旅游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武威市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发展基础差,尽管近10年来,武威市旅游业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全市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一、武威市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武威旅游业得到了全面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地位初步确立,发展环境日益优化

  撤地设市以来,市一届一次党代会、人代会提出要把旅游产业作为全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产业之一加快培育,2002年4月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旅游产业的若干规定》,2008年7月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在2009年的市委全委会议上再次提出要把旅游业发展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在市级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2009年起,每年在市财政中安排100万元用于旅游宣传和产品开发的引导资金,2011年起增加到500万元,支持旅游业发展。并在旅游产业开发税收、用地、投资等方面制定了扶持旅游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措施,明确了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路、目标、方向和重点任务。

  (二)接待总量持续增长,创收能力不断提高

  武威市旅游业起步较晚,2001年,全市接待游客126万人次,旅游收入1.20亿元,接待海内外游客0.68万人次;经过“十五”、“十一五”的发展,到2010年底全市全年接待游客达179.23万人次,比2001年增长42%,旅游综合收入8.26亿元,比2001年增长588%。近几年,随着全市上下对发展旅游业认识的不断提高,对旅游产业的投入不断加大,旅游资源得到了一定的开发,重点是对历史文化积淀的挖掘,自然资源的开发逐年加大,旅游产品渐趋丰富多彩。对外开拓客源市场,旅游客源渐趋多元化。从而有效促进了武威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游客接待量逐年递增。2011年,全市预计接待国内外游客250.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1.47亿元。

  (三)促销手段不断创新,客源市场全面拓展

  我市着力打造以“马踏飞燕”为标志的中国旅游标志之都旅游形象,自2002年以来,已连续成功举办了7届天马文化旅游节,承办了全国乡镇企业贸易洽谈会会,邀请了中央电视台乡村大世界综艺节目来武造势宣传,通过多媒体和网络先后在长三角、珠三角、黄渤海等地区进行了旅游城市形象的宣传推介;通过邀请国内外旅行商、参加国内外的知名旅游展示展览会,在中央电视台、《读者》杂志等大型知名宣传平台上专题展示我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还通过赠送门票等活动,来聚焦客源市场的目光,集中宣传展示武威丰富的旅游产品、旅游文化、提升武威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吸引招徕海内外游客。积极开展旅游区域合作,建立跨市、跨省、跨国的区域合作网络,实行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境内外客源市场不断拓展,武威作为中国“旅游标志之都”的旅游品牌形象正在逐步树立。

  (四)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接待能力逐步提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收入的不断提高,观光游览、商务旅游、会议旅游等中外游客逐年递增,游客接待量的迅速扩大,带动了全市旅游接待能力的快速提升。目前,全市有旅行社20家,星级宾馆饭店11家,其中:三星级7家、二星级4家;星级宾馆酒店床位数1200张、社会宾馆床位数约3700张;

  A级旅游景区12个,其中:4A级4个、3A级4个、2A级4个,农家乐旅游接待点280多家,旅游商品生产销售单位33家,旅游汽车公司2家;初步形成了历史文化游、沙漠生态游、民族风情游、乡村绿色游等精品旅游线路4条。

  (五)旅游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作用日益明显

  旅游业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性和带动效应。据统计,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带动相关行业增收4.3元。旅游业直接和间接带动的产业有100多个。旅游业的发展直接带动了交通、商贸、文化、体育、通讯、信息、物流等服务业的发展。截止2010年,全市旅游直接从业人员5900人,间接吸引劳动力10000多人,旅游总收入达8.26亿元,增加值3.03亿元。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特别是大大拉动了交通运输、餐饮娱乐、商贸服务等第三产业的繁荣。

  (六)城市形象大幅提升,群众观念日渐转变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高了武威的知名度,促进了城市建设,提高了城市品位,带来了全市人民思想观念的更新和精神面貌的变化。通过连续举办“天马文化旅游节”,特别是通过“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以及“创建卫生城市”、“创建双拥模范城市”等活动,武威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全市的现代旅游服务功能、城市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吸引力和凝聚力进一步增强,来武

  威旅游观光的游客人数大幅度增长。通过旅游业的开发、建设、发展,全市人民不仅对自身旅游资源有了全面的认识,而且把旅游作为一个大产业积极踊跃参与开发建设,大大改善了武威市的城市环境和面貌,由此推动了全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向更高层次迈进。

  二、武威市旅游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全市旅游业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和省委、省政府对发展旅游业的新要求相比,同全省特别是与我们基础条件相差无几的市州相比,我们的旅游业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地位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六个差距。一是思想认识上的差距。对旅游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认识还不高,没有把旅游业发展摆到应有的位置,培育壮大旅游业的信心不足、理念不强。二是规划编制上的差距。目前,我市还没有编制完成适应旅游业跨越式发展要求的总体规划,个别县区和景区虽然编制了规划,但站位不高、创新不够。景区策划设计、资源整合和创意包装不够,尚无带动全市旅游业发展的核心龙头景区。三是基础建设上的差距。市内没有高档旅游饭店,现有的旅游饭店配套设施差,整体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差。旅游大交通瓶颈制约尚未得到解决,游客进不来、出不去,景区(景点)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游客参与体验的项目,基本停留在门票经济层面上。四是宣传推介上的差距。宣传方式单一、推介经费投入不足,联动促销机制尚未建立,整体旅游形象还没有真正打造出来,特色旅游线路、景区(景点)的设计包装和促销缺乏力度。中国旅游标志之都的整体影响力不大,吸引力、感召力不强,大量优质旅游资源的价值还远远没有挖掘出来。五是体制机制上的差距。我市的旅游景区(景点)归属多个部门,基本属于事业单位,依赖财

  政思想严重,缺乏经营景区(景点)、做大景区(景点)的内生动力和竞争意识。资源管理和行业管理脱节,体制机制障碍尚未破除,推动景区(景点)发展的良性经营机制还未形成。六是旅游人才上的差距。全市旅游行业直接从业人员有5900人,旅游专业毕业生仅56人,占不到1%。尤其是旅游规划、策划、营销、管理等方面专业人才严重匮乏,旅游业的发展缺乏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加快武威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议

  目前国家和省上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等一系列措施办法,大力支持旅游业的发展。因此,武威市应该统一思想,坚定发展旅游业的信心,以落实国家、省上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为契机,乘势而上,进一步加快旅游业的发展。

  (一)明确定位,科学谋划发展思路

  一是要明确旅游产业的定位和发展目标。按照市委、市政府实施“三大战略”、发展壮大“五大产业”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明确定位,强化措施,把提升“中国旅游标志之都”城市形象作为旅游工作的主线,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保护开发工程,着力培育壮大历史文化游、沙漠生态游、民族风情游、乡村绿色游特色品牌,走规划引领、项目带动、宣传推介、机制创新、规范管理、人才兴旅的发展路子,突出政府主导,加强区域合作,打造精品线路,努力把旅游产业发展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二是进一步发挥政府在旅游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实施政府主导战略,是许多地区发展旅游业的成功经验,也

  是近年来我市旅游业取得快速发展的重

  要原因。今后政府要

  继续加强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行业指导和市场监

  管,发挥政府在培育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环境、规范市场秩

  序等方面的作用,加大对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

  (二)突出亮点,科学搞好规划编制

  一是高起点、高标准编制规划。重点抓好《武威市旅游业发展规划》、《武威市“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县区旅游规划和重要景区的详细性规划及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专项规划,努力形成完整的旅游规划体系。要认真组织好规划的实施环节,强化执行监督力度,加强对旅游规划的落实,坚持先规划,后建设,严格按规划办事。

  二是打造亮点景区。聘请高水平设计人员创意设计一批游客参与度高、吸引力强的旅游项目和景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省内外有实力的旅游企业集团来我市开发旅游产品,做大做精旅游景区。着力壮大历史文化游,吸引台湾、香港、澳门以及东南亚的游客,让“过境游”变为“过夜游”;大力开发沙漠生态游,吸引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以及周边市州的游客,拓展客源市场;加快建立两小时旅游经济圈,以天祝“小三峡”为核心,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定期不定期举办赛马会、漂流等活动,提升民族风情游品牌,辐射兰州、青海互助县等市县,形成一个两小时旅游经济圈;培育现代农业观光游,发展乡村绿色游。探索筹建集旅游购物、旅游咨询、旅游服务、旅游餐饮娱乐为一体的“武威市游客接待中心”。

  (三)项目带动,全面改善旅游基础设施

  一是实施旅游畅通工程。突出抓好干线公路、景区专线和景区之间连接公路的建设,着力构建旅游“大交通”网络。建议积极争取建设武威机场。全力

  配合做好兰州至张掖铁路三四线及早开工建设,加快建设金武高速公路。建设具有鲜明视觉效果和有效引导作用的旅游交通标识,加快通往重点景区公路沿线旅游标识标牌建设,完善二级公路沿线服务区、加油站的旅游咨询、商店、餐饮等配套服务体系。

  二是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抓好景区的旅游道路、厕所、停车场、游客接待中心、供水供电设施、环保环卫、安全消防、餐饮娱乐、商品购物、旅游标识、通信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

  三是加大旅游商品开发力度。扶持重点旅游商品企业做好旅游新商品设计开发、项目编制、申报等工作,继续开发以马踏飞燕文物复仿制品为主的旅游商品,策划、研发、包装一批“新、优、奇、特、美”的智能化、微型化旅游商品。引导汉文化一条街、明清一条街、武威历史文化街区建立旅游商品经营门店,建设专业性旅游商品交易市场,带动旅游商品开发、生产和销售。

  (三)加强促销,培育开拓客源市场

  紧紧围绕旅游资源优势、区域旅游线路和市内四条精品旅游线路,创新宣传载体和手段,强势宣传推介。

  一是组团宣传。借助省上整体形象宣传的有利时机,建立旅游景区、星级宾馆、旅行社整体联动机制,对市内旅游景区捆绑促销,采取参加旅游交易会、举办节会、发放宣传资料、组织特色活动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开展旅游宣传促销活动,进一步提升武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外地游客来武威旅游。

  二是媒体促销。在电视、报刊、杂志上对旅游景区、特色旅游项目和线路进行广泛宣传,扩大武威旅游的知名度。实施旅游信息化工程,构建武威旅游网络体系,开通全国旅游信息服务12301电话,实现武威旅游网上营销、网上

  咨询、网络预订等综合服务。

  三是加强区域联合。加强与省内外的行业交流和区域合作,以实施“金武一体化”为契机,加强与金昌、兰州、西安和东南沿海地区的合作交流,把旅游线路向周边区域和丝路沿线辐射,进一步完善促销网络,扩大市场份额。

  (四)加强监管,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结合在全市旅游行业开展的“抓素质提高,创优质服务;抓市场整治,创诚信服务;抓机制保障,创安全服务;抓行标管理,创规范服务;抓窗口建设,创文明服务;树立旅游行业新形象”为主要内容的“五抓五创树形象”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建立健全景区、旅行社、导游和宾馆饭店各项管理制度,推动旅游产业的规范化建设;着力加强旅游行业管理,突出抓好行业自律,依法加强监管,规范旅游企业经营行为,强化对旅行社、导游、星级饭店和A级景区的管理;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开展绿色旅游饭店评定,着力提高服务水平,全面提升武威旅游形象;进一步加强诚信建设,积极开展“诚信服务、放心旅游”活动,营造文明、规范、安全、清洁、优美的旅游环境。

  (五)培育新品,积极发展乡村旅游。

  一是完善产品结构。积极发展观光游,大力开发休闲体验旅游项目,加快我市旅游产品从观光型向观光、度假、休闲复合型转变。完善旅游产品的服务功能,重点景区和有条件的景区要加快景区娱乐活动和文化活动的开发建设,增加体验性、参与性、互动性、消费性的旅游项目,促进景区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

  二是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按照“一乡一景”、“一村一品”、“一家一特”的乡村旅游模式,大力发展乡村度假旅游服务项目,以适应城乡居民的消

  费需求。鼓励引导农户利用乡村风光、乡土风情、民间文化艺术、现代设施农业,积极发展农业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等旅游新业态。

  (六)完善机制,加快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对旅游人才队伍的建设,要把旅游人才培养列入全市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市职业技术学院要适应市场需求,增设旅游相关专业,加强旅游策划、规划、经营、管理等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成立武威市旅游职业培训中心,加快旅游行政管理人才、企业经营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突出抓好导游队伍和旅游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

  关于全县服务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地区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全省上下已把繁荣发展服务业摆在重要位置,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促进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为深入了解我县服务业发展现状,找出存在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今年4月份,由陆长河、宋立业副主席牵头,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并会同经贸局、旅游局、交通局、建设局、工商局、统计局、发改局等有关部门,对全县商品流通、餐饮、旅游、交通运输、房地产、中介服务等服务业中的主要行业进行了深入调研,形成以下调研报告。

  一、全县服务业发展现状

  1、发展速度逐年加快,但总量偏小,占GDP的比重过低。“十五”期间,全县服务业保持了年均17.1%的增长速度,到“十五”末,服务业增加值达9.15亿元,相当于“九五”末的2.2倍。2006年,服务业增加值实现11.49亿元,同比增长速度达25%。近年来全县服务业虽然保持了较快增长,但仍比同期GDP增长速度低8.2%左右,特别是由于基数较小,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比重逐年递减。自2001年至200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县GDP比重分别为22.3%、21.2%、18.5%、16.2%、13.3%。2006年,全县服务业增加值总量居全省第114位,列全市最后一位;占全县GDP的比重降至11.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2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比全市平均水平低2.8个百分点。

  2、服务体系日趋健全,但内部结构不够优化,发展质态不高。以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交通运输为主的传统服务业稳步发展,以房地产、金融、旅游、通讯、信息咨询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悄然兴起,服务业门类不断丰富,已发展至11个行业,但从各行业发展现状来看,还处在低水平、低效益、低服务状态。

  ——商贸流通和餐饮娱乐行业整体水平较差,购买力外流现象严重。经营网点数量多、规模小、布局混杂,在经营设施、外观形象、服务水平等方面明显不足,缺少拉动性强的龙头骨干企业,反映当前消费时尚和潮流的大型超市、酒店和休闲娱乐场所等先进业态发展缓慢,难以满足居民较高层次的购物、餐饮和娱乐需求。据调查,我县不少居民外出到东营购物、就餐和休闲娱乐,购买力外流远比吸入的多,按区域计算,垦利的“服务贸易”是赤字。

  ——物流业发展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发展潜力亟待挖掘。全县现有垦利县运输公司、东营市垦利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等专业道路货运企业13家,这些企业拥有大型货运汽车876辆、18396吨位,目前均从事油品等危险品运输业务,数量和货运量均占全市同行业的40%以上,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据保守统计,去年仅这13家运输企业就缴纳税金800万元以上、养路费4000万元以上、交通规费500万元以上。但是,由于过去没有把危险品运输业的发展摆上重要议程,致使其发展中还面临多重难题有待解决。一是企业用地紧张,发展空间受限。由于我县没有规划专门的物流园区,危险品运输企业征地十分困难,企业经营规模扩张后原有停车泊位不足,以至有些车辆“无家可归”,游离于各个角落,既不便于管理,又给全县的安全生产带来隐患。二是税负较高,税源流失严重。目前我县危险品运输企业的实际综合税率为6.63%(营业税3.24%、所得税3.3%、其它0.09%),而周边不少地区通过先征后返的方式给予优惠,比如本市的东营区为5%、利津县为4%,德州仅为2%,吸引了

  我县的大量零散运营业务到外地纳税。据业内人士估计,该项税源每年至少流失50%,约800万元。三是服务意识不到位,配套措施不完善。部分相关部门对本县的运输企业和个体运营户存有偏见,在管理方面积极性不高,服务态度较差,乱检查、乱罚款、乱收费现象还大量存在。此外,随着运输行业的不断壮大,一些相应的配套措施、服务项目没有跟上,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行业的健康发展。比如,截至目前我县的危险品运输车已超过1000辆,罐体的制造、维修业务量很大,而在县域内从事该项业务的12家注册企业中竟有11家无经营资质,有关部门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只收费,不检验、不监管,以至于有些罐体“带病”上路,与之相关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旅游开发多业待举,诸多环节有待突破。一是景区管理体制条块分割,严重影响了黄河口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管理和经营。比如,市旅游局、市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垦利县都对黄河口生态旅游开发进行了规划,致使多头规划而形不成统一规划,多头管理而不能有效管理。二是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服务机制,资源和市场缺少对接。旅游企业之间没有一个联系交流的平台,不能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有时甚至出现无序竞争、互相拆台现象。景区、旅行社、酒店之间缺乏协作,旅行社在地接业务上的利润空间不大,积极性不高。管理缺位,对部分景点监管不力,比如黄河口游船码头经营秩序混乱,服务水平低,游客投诉不断。三是基础设施不完善,难以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入海口景区没有旅游服务中心,游客在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上面临诸多困难。在旅游商品经营方面,虽然已开发出芦苇画、黄河口泥陶、草编、槐蕾茶等几十种特色商品,解决了旅游商品从“无”到“有”的问题,但由于没有规划和建设旅游商品经营场所,不具备对现有旅游商品进

  行整合、展销的条件,普遍存在游客买不到、业主卖不出的现象。

  ——中介服务业发展速度不快,有待于正确的引导和规范。当前,我县注册的中介服务机构有22家,其中绝大多数仍处于“小作坊”状态,普遍存在着散、小、杂的特点,承揽相关业务的能力和水平十分有限。去年,营业收入超过100万元的仅有东营市乾泰会计师事物所、垦利县金泰源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和垦利县工程监理公司三家。每年我县仅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就有几十项,其中许多项目都要涉及土地拍卖、招标代理、审计评估、工程监理等中介业务,但这些业务60%以上流落外地。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对中介机构管理不到位,扶持、引导力度不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介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

  ——房地产业市场活力不足,经营理念与管理机制相对滞后。近年来,我县政府主导先后建设了胜兴花园、康居小区和水岸佳苑三个住宅小区,建设规模达3000余户、57万余平方米,大大改善了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但由于政府主导了住宅开发市场,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我县房地产业的市场化进程。本县房地产开发企业普遍起步较晚,规模偏小,缺乏有效资金运作和大规模开发能力。如成立较早的恒润房地产公司,主要为政府开发房地产做代理业务,基本没有进行真正意义的房地产开发。房地产配套体系不完善,物业管理明显滞后。目前,城区内各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大多由县建设局物业管理中心负责,行政色彩浓厚,管理成本高、服务水平低,业主意见较大,涉及物业管理的政协提案逐年增多。

  3、思想认识逐步统一,但观念依然滞后,重视程度还很不够。2006年8月,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工作会议,市县两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上级精神,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服务业发展

  的政策和舆论环境明显改善。但是应该看到,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氛围还不够浓,放手、放胆发展服务业的气魄还不够大,在思想认识上还有不小差距。一是在服务业性质上存在“非生产性”认识,认为服务业不生产具体有形产品,经济发展关键还是靠一、二产业的发展。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演进的轨迹表明,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也随之提升,经济发展的主动力由“工业化”逐步转向“服务化”。目前,世界上高、中等收入国家服务业占GDP比重分别在60%、50%以上,国内先进地区也达到50%左右。二是在服务业范围上存在“狭义观”,认为服务业就是传统的商贸流通业,其他服务部门属于机关事业,没有直接发展经济的任务。其实,服务业即第三产业,是指除农业、工业和建筑业以外的其他各业的总称,是一个庞大、繁杂、涉及面十分广泛的产业。三是在服务业发展工作上存在“无为论”,认为只要一产、二产发展了,服务业就自然发展了,政府部门无需过问。事实上,在当前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市场经济还没有充分建立完善的情况下,政府的支持与引导对服务业的繁荣发展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4、管理意识不断增强,但机构不完善,组织引导工作亟待加强。近年来,服务业中各行业主管部门管理意识有了明显改善,服务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相对一、二产业而言,服务业作为一个庞大、繁杂、涉及面十分广泛的产业,存在部门分割、多头和交叉管理、责任不明的现象,缺少一个有效的综合管理机构。受此影响,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的组织实施、各个专项规划的衔接平衡、有关政策的贯彻落实及协调指导、统计考核等工作无人进行专题研究和办理,导致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各自为战、无序发展。从总体上看,服务业管理力量薄弱,明显缺乏组织和引导,对服务业发展总体战略研究不充分,缺乏

  作为独立产业的完整发展思路。

  二、我县服务业发展的优势和潜力

  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看,服务业无论从结构还是产业素质都相当滞后,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链条上的薄弱环节,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但是,在看到差距的同时,也应看到我们所面临的独特优势和蕴藏的巨大潜能。

  1、经济整体优势。近年来,我县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2006年,全县GDP突破100亿元,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当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后,将进入产业结构急剧变动的时期。随着居民收入增加,闲暇时间延长,人们对饮食、保健、旅游、教育、医疗等服务的要求提高、需求增加,服务业也将进入高速增长的时期。去年,我县人均GDP已过6000美元,消费水平普遍提高,具备了带动服务业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2、城市化带动优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服务业发展至关重要。近几年,我县瞄准建设现代化绿色生态城市的目标,立足于建设东营中心城北城区,积极开发新区、建设东区、改造西区,使城市规模不断膨胀,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胜兴花园、康居小区、水岸佳苑、明珠怡馨园、茗瑞华府、军苑小区等一批住宅小区相继开发建设,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大大提升了县城人气,目前城区常驻人口已达4万人;庐山路的贯通使垦利县城与东营西城实现对接,垦利县城已被东营市规划为中心城区组团城市,使县城的集聚效应和吸纳能力大大增强。在这一进程中,我县服务业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大有可为。

  3、工业支撑优势。国内外的经验证明,在步入工业化中后期,将明显呈现一产持续下降、二产先升后降、三产持续上升的态势,二产带动三产,成为服务业发展的动力源泉。近年来,我县通过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工业经济的发展速度、质量、效益全面提升,2006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02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过亿元以上的企业22家,过30亿元以上的4家,过50亿元以上的2家,实现销售收入292.2亿元。目前,石化、万达、胜通、东辰等一批大中型企业集团正加快实施主辅分离,这既有利于拓展服务业的发展空间,也有利于加强二三产业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结,促进服务业企业发展的规模化和专业化。有雄厚的工业基础作支撑,我县服务业发展的动力充足,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专业服务等行业面临良好的发展前景和机遇。

  三、加快全县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根据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特点,遵循服务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服务业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壮大产业、优化结构、提升档次为着力点,以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为突破口,逐步形成空间布局合理、产业层次较高、比较优势明显的服务业发展格局。“十一五”期间,确保服务业增加值年增长速度不低于全县GDP增长速度,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县GDP比重有较大提升。按照以上思路目标,当前应着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服务业的组织领导。要充分认识繁荣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意义,采取有效措施,形成上下联动、协调有力、运转高效的服务业工作格局。

  一是转变思想观念,切实从战略高度重视服务业的发展。从思想上彻底克服非“生产性”、“狭义观”、“无为论”等几种似是而非的产业观,正确看待服

  务业在经济发展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理清二三产业的辩证关系,把发展服务业作为当前和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的一项重要工作来部署、来研究、来安排。可通过舆论宣传、学习培训、邀请专家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充分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服务业的认识水平,引导相关部门树立发展服务业的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是完善组织网络,建立加快服务业发展的领导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好服务业领导小组的作用,明确任务,加强调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统筹协调、研究和解决影响全县服务业发展的重大问题。设立全县服务业发展办公室,作为服务业发展日常工作机构,工作人员要切实到位,变虚为实,强化责任,发挥好在规划、服务、协调、监督等方面的职能,及时研究、部署服务业发展工作,当好党委、政府繁荣服务业的参谋和助手。可参照外地做法,将服务业发展办公室设在县政府办公室或发展改革局,或将供销社、经贸局商贸办公室职能和人员进行整合,加挂垦利县服务业发展办公室牌子。

  三是强化规划引导,突出与全县经济整体布局的衔接配套。加快发展服务业必须坚持规划先行。要在充分考虑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十一五”规划、城市规划衔接与配套的基础上,遵循服务业发展网点性与集中性相统一的规律,抓紧制定全县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各项专业规划,形成科学的规划体系。通过规划引导,实现服务业发展区块联动、功能互补、项目配套、产业协调、线条清晰的总体框架。各乡镇也要根据各自的区位、资源等条件,结合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编制实施本地区服务业发展规划,培育各具特色的服务业体系。

  四是增强责任意识,建立服务业发展绩效考核制度。服务业涉及为生产、生活服务和提高居民素质服务的众多部门,服务业的迅速健康发展离不开这些

  部门的参与和支持。因此,要进一步明确各相关部门的发展责任,把服务业发展任务纳入目标责任考核体系,提高服务业的考核比重,作为评价考核乡镇和部门干部实绩的重要内容,调动各级各部门发展服务业的积极性,形成多个部门齐抓共管的发展局面。

  2、抓住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以重点突破推动服务业快速发展。结合东营市发展规划和垦利实际,选准着力点,立足优势挖掘潜能,在服务业发展的重点上实现新的突破。

  ——优先发展生态特色旅游业。旅游业在服务业中具有综合性强、牵引性大的特点,加速振兴旅游业是发展服务业的重中之重。首先,积极争取市政府理顺黄河口旅游开发管理体制,建立起权责一致的管理机构,统一负责黄河口旅游资源的保护、规划、开发、管理、宣传、营销等相关工作。其次,要加强对旅游开发企业的管理、指导和协调。建立行业协会,促进景区、旅行社、酒店等相关单位间的交流与合作;对现有旅游景点进行包装、整合,打造精品线路,通过旅行社推向市场;抓好黄河口游船码头的建设与管理,比较现实的做法是先由政府开发建设,然后对外承包租赁码头泊位,从根本上解决游船经营混乱的问题。第三,要尽快着手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当务之急是规划建设好旅游服务中心,着力解决好游客吃、住、行、购等方面的问题,合理配置餐饮、住宿、旅游商品经营场所和设施。

  ——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现代物流业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度和带动效应。一是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对全县危险品运输业的发展现状、发展潜力、面临的问题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加强指导和协调,解决好规划、用地、税收、服务等方面的问题。二是抓紧规划物流园区,重点

  培育垦利县运输公司、东营市垦利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等一批带动力强、运作高效的专业物流企业,发展区域物流中心。三是加强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源整合力度,鼓励我县大中型工业企业延长产业链,开办物流公司,推进物流信息化,积极引导传统运输业向现代物流业发展。

  ——高标准改造提升商贸餐饮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工作着力点放在扩大承载能力、提升服务档次、塑造城市形象上。打造商贸中心,培植龙头企业,通过招商引资、土地拍卖等形式,引进有实力的外地企业落户垦利,建设或经营大型超市、高档次酒店或娱乐场所。在城区中心,改造、建设一至两条风格独特、环境优美、设施先进、特色鲜明的步行街,或集购物、休闲、娱乐、观赏、美食于一体商业园区,营造凸显城市形象的亮丽风景线。大力实施品牌经营战略,扶持新悦商厦、红双喜餐饮等县域企业扩张规模,做大做强。大力推进社区便民连锁经营发展,方便居民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整合现有资源,对已经建成的黄河口大酒店、经纬商贸城、黄河口汽配城等商贸设施现状进行深入调研,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启动。

  ——规范发展房地产业。继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化进程,吸引具有购买能力的个人、单位和团体来县城居住、置业,为服务业发展聚集人气。进一步规范和盘活房地产市场,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加强对房地产投资供需机构的管理,使之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特别是在住宅开发建设上,要增强市场运作,建立起以市场需求引导住宅供应的机制,创造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加快搞活住房二级市场,定期发布二手房交易信息,适当降低房屋交易税费,简化过户手续,提高办事效率,促进市场活跃。规范发展物业管理,尽快完善出台《垦利县物

  业管理办法》,按照法定程序成立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公开选聘有实力的物业管理企业,努力创建业主满意、物业公司盈利、政府放心的小区管理新格局。

  ——培育壮大中介服务业。将中介服务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摸清发展趋势,制定分类发展措施。在其发展过程中,既要研究扶持、培育促进数量扩张的政策措施,又要研究调整规范、加快发展的措施办法。大力促进工程咨询、信息咨询、资产评估及风险投资公司、策划公司、专利事物所等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鼓励工程监理、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拓展服务功能,积极发展代理、经纪、拍卖、保险、房地产、劳动力等市场中介组织,为我县服务业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3、切实加大对服务业的扶持力度,积极营造宽松有利的发展环境

  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一方面,要落实好已出台的扶持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近年来,省、市党委政府相继制定了一系列加快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今年二月,我县也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对这些政策,有关部门要认真把握理解,加强考核监督,确保贯彻落实到位。否则,有可能流于形式,形同空文。比如,我县已在上述文件中明确规定:“服务业的动力用电与普通工业用电执行相同价格,用水、用气2007年底前与工业用水、用气执行相同价格(洗浴、洗车等特种行业除外)”,但据调查了解,目前这项优惠政策有关部门根本没有兑现落实,我县的商贸用电、用水价格仍分别按0.65元/度、3.37元/立方米执行。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大政策创新力度,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增强政策的突破性和含金量。比如,招商引资政策中不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歧视性”规定能否废除或修改,使服务业企业在引荐人奖励、配套费和所得税减免等方面与工业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危险品运输企业的税率

  能否与兄弟县区接轨,解决税源流失问题;对洗浴中心5.25元/立方米的用水价格能否更加优惠,吸引内外商填补我县没有高档洗浴场所的空白,等等,都需要认真研究,加以改革创新。建议由县财政、地税、质监、建设、公安、交通等部门,分别研究取消阻碍服务业发展政策,简化行政审批,清理行政收费,制定针对服务业企业的优惠政策,由县政府统一发布。

  加快设立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外地经验表明,设立服务业发展资金,表明了政府对服务业的发展态度,能够有效地引导服务业的发展方向,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建议加大政府对服务业的资金投入,安排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以加强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新兴行业的投资示范引导。

  建立完善服务业人才培养机制。总结推广一批服务业先进典型,表彰奖励一批服务业优秀企业家和技术能手,挖掘和培育本地一批创业型的领军人才;鼓励有志向、有特长的优秀人才来垦利创办服务企业;通过定向培训、委托培训、招聘兼职等多种形式,解决信息服务、企业管理、中介服务等行业的急需人才;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在岗人员的职业培训,为服务业快速、持续发展提供人力智力保障。

推荐访问:县畜牧业工作调研报告 对我县肉牛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肉牛 我县 产业发展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