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天纬文档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事迹材料 工作要点 策划方案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教案设计 > 正文

2023年《实际测量》教案3篇

时间:2023-01-01 08:30:04 来源:网友投稿

《实际测量》教案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60-61页  教材分析: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们已经基本掌握了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画出相关物*置和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方法。实际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实际测量》教案3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实际测量》教案3篇

《实际测量》教案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60-61页

  教材分析: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们已经基本掌握了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画出相关物*置和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方法。实际测量是一次实践与综合应用,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一些测量活动,掌握简单的室外工具测量和估测的方法,并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实际测量的主要内容包括: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

  在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的内容中,先学习在地面上测量两点间的距离,再用卷尺或测绳分段测量出相应的距离;步测和目测的内容中,介绍了得到步长的方法以及用步测的方法测定一段距离;目测重在介绍目测的方法。

  教学目标:

  ⑴使学生会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⑵在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发展空间观念。

  ⑶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日常生活现象,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教学具准备:

  卷尺、标杆、50米跑道。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学习内容。

  ⑴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实际测量。让学生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⑵了解测量工具。

  让学生说说知道的测量工具;预设:卷尺、测量仪、标杆等。

  ⑶明确学习内容。

  测量地面上相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

  二、了解测量知识,为实践活动作准备。

  ⑴测量相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

  理解测定直线的意义:如果不先测定直线就去测量相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分段测量时容易偏离两点间的连线,从而降低测量结果的精确程度。

  理解测定直线的方法:把相隔较远的"两点间的连线分成若干小段,以便于工具测量;

  观察教材上的图片,让学生说说怎样在A、B两点间测定直线的?(2根以上的标杆成一线时)

  掌握测定直线的步骤:测定直线;分段量出;记录计算。

  ⑵学习步测的方法。

  理解步测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在没有测量工具或对测量要求不十分精确是,可以用步测。

  掌握步测的方法:用步数每一步的距离。

  理解步测的关键:确定*均步长。

  掌握确定*均步长的方法:让学生说说确定*均步长的方法,形成一般测定*均步长的过程,量出一段距离(50米),反复走几次,记录数据,计算步长。

  理解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方法:测定*均步长;步测篮球场的长和宽。

  ⑶学习目测的方法。

  观察黑板,说说黑板的长和宽,交流得到黑板的长和宽的思考过程。预设:一米一米数出;比较得到;等等。

  目测较短距离:人书本的长和宽;课桌的长和宽等等;

  理解目测较长距离的方法:先量出一段距离(50米),每隔10米插上标杆,观察、理解;用目测发方法测定教学楼的长度。

  三、实践活动。

  ⑴测定直线。

  ⑵确定*均步长。

  ⑶步测篮球场的长和宽。

  ⑷目测教学楼的长度。

《实际测量》教案2

  教学内容:

  根据测量的有关内容,自行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学会步测、目测等测量方法,了解光侧、影测、绳测等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

  2、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发展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3、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4、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卷尺、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和厘米,并且知道了它们大概的长度,那么今天我们就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进行实际测量.在进行测量前,我们要了解哪些测量知识呢?例如:测量工具、测量单位、测量对象、测量方法等等.

  (学生提到了进行测量的时候,要使用尺子,记录测量结果的时候要用到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

  二、活动程序

  1、准备活动:展示人们测量一些建筑物的课件.

  2、布置活动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测量的相关知识,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实际生活,选择一个你想测量的对象,选用适当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

  测量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测量.

  (2)每小组要在活动卡片上做好记录.

  3、提供给学生“实际测量活动”卡片.

  卡片上记录了关于测量内容和测量方法的一些建议,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选择的测量对象和测量方法,填好上面的表格.

  4、活动开始

  每个小组选择1—2个测量对象进行实际测量,小组内进行归纳总结,并分析不同测量方法的优缺点.

  全班交流总结:首先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对测量结果进行汇报.其次每个小组发言之后,其他小组进行评议.鼓励学生指出发言小组的不足与错误,并给予补充或更正.最后,教师针对全班的汇报结果进行总结.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实际测量的方法,我们要注意这些方法的实用性和合理性.在遇到实际测量问题时,我们应该选择适当的测量方法,简单、巧妙地解决实际问题.

《实际测量》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态度、情感、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5 分钟)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工具测量较远的距离,谁来说说我们是怎样测量的?

  2.在没有测量工具或对测量结果不要求十分精确时,怎样测定两点之间的距离呢?

  3.在没有测量工具或对测量结果不要求十分精确时,可以用步测或目测的方法量出两点之间的距离。

  二、新授(20 分钟)

  (一)步测法。

  1.进行步测前,首先要知道自己一步的*均长度是多少。师介绍方法:先量出几十米的一段距离,在用均匀的步子沿着这条线段走三四次,并记好每次的步数,然后就可以求出走一步的*均长度。

  2.例如:沿着一条40。3 米的直路,小明第一次用62 步走完,第二次用61 步走完,第三次用63 步走完。小明的*均步长是多少米?

  1)读题理解题意

  2)列出算式

  (62+61+63) ÷3

  =186÷3 =62(步)

  40。3÷62=0。65(米)

  答:小明的*均步长是0。65 米。

  3.试一试

  李光的*均步长是0.64 米,他从学校大门步行到家,一共走了854 步。李光的家与学校间的路程大约是多少米?(得数保留整数)

  独立完成后交流。

  (二)学习目测

  师:还有一种测量的方法就是目测,目测就是通过眼睛观察,估测两点间的距离。

  三、实践应用(10 分钟)

  带领学生到操场实际测量并做出记录。

  沿一段50 米长的线段走三次,记录每次的步数,第一次走了()补,第二次走了()步,第三次走了()步。算一算*均一次走()步,走一步的*均长度是()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四、总结交流(5 分钟)

  你有什么收获?


《实际测量》教案3篇扩展阅读


《实际测量》教案3篇(扩展1)

——《用“*均分”解决实际问题》教案3篇

《用“*均分”解决实际问题》教案1

  第二课时用“*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授课日期:年月日星期

  课本p13页,例3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均分”的概念。

  2、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初步感受“*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在实践中建立*均分的概念。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准备:学具、主题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去哪里春游?

  2、出示春游租船问题的情景图。(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瞧!图中的小朋友也去春游啦!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问题?

  3、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春游活动引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各自所喜欢去春游的地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愿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探求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1、学习例3。出示例3主题图。

  2、分组探讨解决“租几条船”。

  师:你能应用你收集的信息帮他们解决租船问题吗?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本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结果。

  3、全班交流反馈,及时评价。

  4、小节: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24里面有几个4,24里面有6个4,就需要6条船。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租船问题。具体感知“每4个人一组租一条船,24人分成这样的6组,就要租6条船。让学生在交流中借鉴学习同学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成功,进一步理解*均分的方法,感知*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在生活中作用。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1、课本第15页的“做一做”。

  问:图中的小熊在做什么?

  小熊在思考什么问题?

  你能帮小熊分分看。(引导学生帮小熊分筷子,用小棒代替筷子动手分。引导学生思考:有几个小动物就餐?一双筷子是几根?并说说怎么分。)

  2、练习三第4、5题。

  (1)、第4题。出示分萝卜的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和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教露分的.过程和结果。

  (3)、第5题。

  师:你们知道小猴子爱吃什么?请小朋友帮忙分香蕉,要做到公*。

  把18支香蕉*均分给6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个;

  把18支香蕉*均分给9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个;

  (4)、学生借助学具动手分一分,并边说分的过程和方法。

  【设计意图】:设计帮助小动物分食品的故事情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渗透爱护动物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独立解决问题,加深对*均分的认识,又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四、开放题。

  1、学生独立操作。

  (1)、用15个方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个木块。

  (2)、每个长方体用3个木块,可以摆()个长方体。

  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2、学生在生活中找出用*均分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提供具有思考性的问题情景,如“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以突出*均分的实质是“每份分得同样多”,加深对“*均分”方法的了解。利用开放题提供给学生广阔、自由的学习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深入探究,鼓励学生尽量说出与别人不同的例子,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

  五、课堂总结


《实际测量》教案3篇(扩展2)

——单元测量教案3篇

单元测量教案1

  教材第51~52页的内容。

  1.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会用厘米为单位测量物体长度。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难点:能正确地使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课件(教材情境图)、直尺。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教室里学习,在教室里与我们朝夕相处、形影不离的朋友是谁呀?(课桌)那么,你了解课桌的长度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测量这位好朋友的长度吧!(板书课题:课桌有多长)

  师: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来测量课桌的长度?

  预设:

  生1:用手来测量。

  生2:用铅笔来测量。

  生3:用尺子来测量。

  师:同学们的方法可真多,现在就用你喜欢的方法量一量吧!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测量结果?

  预设:

  生1:课桌有6拃长。

  生2:课桌有4支铅笔长。

  师:同样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会不同呢?

  生:因为测量工具不同。

  师:所以在测量之前,要有统一的标准。怎么统一标准比较好?

  生:用尺子量。

  师:是啊,我们可以用尺子来测量物体的长度,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尺子吧!观察尺子,你都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尺子主题图)

  预设:

  生1:我看到了尺子上有数字。

  生2:我看到了尺子上有很多竖线。

  生3:我发现尺子上的竖线不完全相同。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尺子上的竖线叫作刻度线,刻度线下面的数字叫作刻度,它的单位是厘米。

  师: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是用来作为度量物体长度的一种单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厘米。(板书:认识厘米)

  1.认识1厘米。

  师:说一说,尺子上从刻度0到刻度1是多长?你还能从尺子上找到这样长的一段吗?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

  生:尺子上从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

  师:其实厘米也可以用字母“cm”来表示。拿出尺子,找一找尺子上其他的1厘米,说说你的发现。

  生:相邻的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感知1厘米。

  师:找到这么多1厘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吗?(学生试着比划)

  师:拿出你的尺子,试着量出你比划的长度,看看是不是1厘米。(学生操作)

  3.生活中的1厘米。

  师:在我们的身上或者生活中的物体的长度、宽度或厚度有很多大约是1厘米的,你能找到这样的物体吗?

  (学生找,汇报)

  预设:

  生1:我们的手指甲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生2:我们的手指的其中一个关节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生3:妈妈项链上面的吊坠大约是1厘米。

  ……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符合条件的物体,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同时也能够考查学生对1厘米的感知是否正确。

  4.在尺子上找其他的长度。

  师:刚刚大家知道从0刻度到刻度1的长度是1厘米,那么从0刻度到刻度2的长度是多少?

  生:2厘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看到了数字上面写的是2厘米。

  师:那么数字是几就能表示物体有几厘米吗?

  生:不能。必须得从头测量。(订正学生从0刻度开始测量)

  师: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2厘米吗?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

  生1:能找到。从刻度1到刻度3也是2厘米。

  生2:从刻度2到刻度4也是2厘米。

  生3:从刻度3到刻度5也是2厘米。

  师:你们找得这么快的窍门是什么?

  生1:两个数字之间有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

  生2:用后面的数减去前面的数,得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学生从用不同的工具测量课桌到用相同的工具进行测量,在操作中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得出结论,找出用尺子测量的方法。

  5.量一量。

  师:认识了尺子,学会了怎样测量,聪明好学的小熊宝宝们也迫不及待地想动手量一量自己铅笔的长度了。瞧,它们这样量对吗?(出示课件:教材中小熊量铅笔主题图)

  预设:

  生1:第一只小熊宝宝的测量方法不对,应该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铅笔的一端进行测量。

  生2:第二只小熊宝宝的测量方法是正确的,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铅笔的一端进行测量。

  生3:第三只小熊宝宝的测量结果是不正确的,将尺子的刻度1对准铅笔的一端时,应该数一下刻度1到刻度6之间到底有几个大格。有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

  生4:第四只小熊宝宝的测量结果是正确的,将尺子的刻度1对准铅笔的一端时,正好刻度1到刻度6之间有5个大格,所以是5厘米。

  师:同学们说得头头是道,那么做得是否会更好呢?现在让我们动手来量一量,画一画吧!(生测量教材第51页最下面一幅图中线的长度,并画出长4厘米的线)

  师:现在你一定可以准确地测量出课桌的长度吧!谁来说说你测量的长度?

  生:58厘米。

  1.教材第52页练一练第1题。

  2.教材第52页练一练第3题。

  在数学世界漫游,你一定收获了许多的财宝,快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课桌有多长

  起点、刻度、刻度线

  长度单位:厘米(cm)

  1厘米也可以表示为1 cm。

  “课桌有多长”是一节实践性很强的课。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用统一、专门的测量工具测量物体的必要性后,知道了尺子的作用,从而有了学习的目的与欲望。这节课我设计了多种课堂活动,如看一看、比一比、猜一猜(估一估)等实践活动,使学生逐渐理解和掌握1厘米、几厘米。还设计小组活动,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中实现了合作交流。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索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及估量物体长度的`能力,达到教学的目的。

单元测量教案2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熟悉长度单位,能正确的使用测量工具。对一些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事物进行测量和估算。

  2、过程与方法:在探索的过程中,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大胆的操作实践,充分经历猜想,验证的探索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乐于发言,勇于尝试的精神,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经历实践的过程,掌握合适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测量工具

  教学方法:

  实践操作法 讨论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谈话引入:同学们,大家喜欢上学吗?能介绍一下学校里有什么吗?有一个小朋友叫明明也喜欢上学,除了能学习知识,还能跟小朋友在操场上玩。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美丽的操场有什么?

  2、你看到了什么?

  3、提出问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探索新知

  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测量学校里的小树大约有多高,学校操场的一圈大约有多长。(2)在学校里选一个感兴趣的测量任务,做一做。

  观察情境图,说一说

  2、任务:绕学校操场转一圈,大约是多少米?

  (1)猜测。

  谈话:我们在体育课上都会在操场上跑步,你认为绕我们操场上走一圈,大约是多少米?

  (2)验证。

  谈话: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一下,你刚才猜的怎么样?

  (3)班内交流操场一圈的长度。

  (4)巩固对较长的距离测量方法的认识。

  3、分工合作测量估算,交流收集数据的方法。

  4、自主练习,应用拓展。

  5、自我评价。

  作业设计:

  测量学校花坛一圈的长度

  板书设计:

  校园中的测量

单元测量教案3

  第1课时 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

  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第二课时 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

  3、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教学重点: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 教学难点:

  掌握用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米尺、纸条。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师: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 (米、厘米、毫米) 练习: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课件出示)

  一只蚂蚁长约5(毫米) 一只长颈鹿高约2(米)

  一只小花猫高约40(厘米) 一头大灰狼长约8( )

  质疑:一头大灰狼长约8( ),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8米太长,8厘米太短了。

  师:当长度一个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分米。

  谈话:你怎么知道的?大家知道为什么叫分米吗?

  讲述:是的,用米表示太长,用厘米表示太短,于是人们创造了长度单位“分米”。人们把10厘米看作1分米。请小朋友拿出直尺,找出10厘米,这一段长度就是1分米。

  1分米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黑板上贴出1分米长的纸条) 提问: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分米等于10厘米。(板书)

  2、寻找生活模型,建立“1分米”的表象。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3、认识分米。

  谈话:拿出1米长的线,估一估,取出其中一部分,表示1分米。用手中的线段与直尺比一比,相差远的再调整一下。

  交流:用线表示出2分米、5分米。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米和分米的进率。

  以分米为单位测测长为1米的木条,数一数1米中有几个1分米,猜想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 质疑:米与分米之间是什么关系?


《实际测量》教案3篇(扩展3)

——大班教案《测量》3篇

大班教案《测量》1

  设计背景

  经过一个暑假,大 部分孩子都长高了不少,排队每个都在比较高矮,为了让孩子了解自己的高矮,设计了数学课——测量

  活动目标

  1、能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自然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宽窄,高矮等。

  2、体验不同的测量工具和方法。

  3、初步理解测量的意义。

  4、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5、培养幼儿健康活泼的性格。

  重点难点

  测量的意义,测量物体的长短,宽窄,高矮。

  活动准备

  直尺,长纸条,测量用的绳子,木棍,记录纸。

  活动过程

  1、教师带领幼儿到户外,找到两种高矮差异不太明显的植物,请幼儿比一比,哪一株植物更高一些?

  2 、启发幼儿用自然工具来测量两株植物的高矮,(如用手,用小棍,或者用直尺,等)。在测量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幼儿测量时将测量工具首尾相接。

  3 、分组活动:第一组用手或手臂来量桌子,门,窗的长度,宽度,说说测量的结果并且记录下来。第二组用绳或者脚步来测量教室,黑板的长度,宽度,说说测量结果并记录下来。第三组用棍子或者直尺来测量桌子,椅子的长度或宽度或高度,说出测量结果并记录下来。

  4 、对照汇报结果引导幼儿探索:用长方形纸条自制量尺,写上0——10的数字做成量尺。

  5 、交流小结,鼓励幼儿用书,铅笔,小棍,直尺来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

  教学反思

  学前阶段的幼儿,对与数的概念理解难掌握,测量的意义难理解,只有利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加上让幼儿自己操作自己动手来寻求答案,让幼儿真正了解测量的乐趣。这一活动幼儿比较兴趣参与活动,但是测量结果的记录有所欠佳。对于这一活动我进行了反思:1 虽然幼儿乐与参与了活动,但是实践过程操作能力还不够强。在以后的数学教学中,应该多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

大班教案《测量》2

  设计意图:

  我园自然的环境资源十分丰富,每到暖和的春季姑娘到来时,花儿竞相开放,小树披上新装,孩子会在树桩上玩耍,一旁的粗细不同的树,更是孩子最亲密的好朋友,不管是放学时还是户外活动时,总看到孩子们兴致勃勃的和几个好伙伴玩着,有时候孩子们对季节引起小树的变化都非常的感兴趣,当然也有的孩子会问老师树上的年轮,比较大树哪个更粗壮,结合孩子们的好奇心,我们开展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自由探索,体验多样粗细测量,理解首尾相接的测量方法。

  2、能完整讲述自己的发现,通过活动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3、从小树立爱护树木的意识。

  活动准备:

  丝带、穿成串的回形针、水彩笔、记录表若干,1—8的数字卡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一)谈话导入,引出粗细测量的游戏:

  1、教师提问:(1)我们这是在哪?

  (2)春天的小树林漂亮吗?大树多不多?

  (3)认识这些树吗?这些树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呢?

  2、引导幼儿大胆表述。

  3、教师小结:春天的小树林很美,各种各样的树木,树桩都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

  4、引出“谁粗谁细”的游戏。

  出示1—8的数字卡片,教师:我们今天来玩一个游戏“谁粗谁细”,在玩游戏前我们得先邀请树林里的一个好朋友,可以是一颗树也可以是一个大树桩,请两个小朋友为一组,拿着一张数字卡片,选择好了就将数字卡片贴在上面。

  二、基本部分

  (一)体验多种粗细测量方法,感受测量的乐趣

  1、体验目测的方法判断树木的粗细,

  (1)教师提问:a、它们一样粗吗?你怎么知道不一样粗?

  b、用了什么方法?(目测)

  c、用目测的方法来比较哪个树最粗?哪个树最细?

  (2)讨论:用目测能比较出粗多少,细多少吗?

  (3)师幼小结:目测的方法非常不错,不过不能比较出粗多少,细多少。

  2、、幼儿集体操作:探索找出比较粗细的多种方法,感知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幼儿集体操作:探索找出比较粗细的多种方法

  a、教师提问:有什么的方法能比较出粗多少,细多少呢?

  b、请幼儿找一颗树探索粗细测量的方法,教师在一旁指导。

  (2、)运用身体不同部位测量,初步感知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a、教师提问:你找到了什么方法能比较出粗多少,细多少呢?(用手量的.方法)

  b、幼儿找一颗树试一试,教师在一旁指导。

  c、教师提问:他是怎么量的?手指两端伸到最长了吗?

  d、引导幼儿将手指两端伸到最长再次测量,其他幼儿数测量结果。

  e、讨论:为什么两次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f、教师小结:两次测量时手的长度不同,测量次数不同。

  g、教师尝试用手测量,幼儿数测量结果。

  h、讨论:为什么师幼两次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i、教师小结:原来同样量这棵树,我们手的长度不一样,测量的次数也不一样,这个方法不能比较出粗多少,细多少。

  (2)幼儿体验用双手环抱的方法,感知测量工具与结果的关系。

  a、教师提问:还有什么的好方法能准确比较路段的长短呢?(双手环抱)

  b、引导幼儿找一颗树试一试,教师在一旁指导。

  c、教师尝试用双手环抱测量,幼儿记录测量结果。

  d、讨论:为什么师幼两次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e、教师小结:原来同样量这棵树,我们胳膊长度不一样,测量结果也不一样,这个方法不能比较出粗多少,细多少

  3、出示测量工具,探索测量方法。

  (1)出示测量工具,幼儿体验工具测量,学习使用工具测量的方法、

  a、师提问:(a)我们还可以用什么办法能比较出粗多少,细多少?

  (b)知道哪些测量工具?

  b、教师小结:原来测量工具有这么多,卷尺、毛线等等,都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测量、

  c、出示丝带、穿成串的回形针,师提问:(a)这是什么?

  (b)它可以怎么做测量?

  d、幼儿集体操作:探索用丝带、穿成串的回形针测量小路的方法,教师巡回指导。

  e、教师请幼儿讲述、示范自己找到的测量方法。(一段丝带连一段丝带量、用手指做标记量……)

  f、教师总结幼儿找到的方法并正确示范:翻转的测量方法。

  翻转的方法:测量时要从起点开始,顶端对齐,末尾翻转到另一端,记住保持是一条直线,收尾相接,末尾翻转到另一端,保持是一条直线。

  g、幼儿自由练习,巩固方法。

  (2)幼儿集体操作:两人一组合作测量,记录测量结果。

  a、教师:现在两个小朋友为一组,分别用丝带、穿成串的回形针量一量一个路段,看一看有什么不一样!

  b、幼儿两人一组合作测量一个路段,记录测量结果。

  c、教师巡回指导。

  d、幼儿讲述粗细测量的结果。

  三、结束部分

  树立从小爱护树木的意识。

  (1)讨论:怎样保护我们的树朋友,

  (2)组织幼儿互相讨论。

  (3)教师小结:树木是人类的朋友,保护树木要靠大家来完成,我们可以种植小树苗,给树苗浇水、施肥、捉害虫、修剪叶子,不乱折树枝,不爬树等方式保护树木,为了增强大家的环保意识,我们国家就将每年的3月12日做为*植树。

  延伸环节:

  幼儿和树桩继续玩“谁粗谁细”的游戏,进一步学习运用工具量直径比较物体粗细的方法。


《实际测量》教案3篇(扩展4)

——大班数学教案:《有趣的测量》3篇

大班数学教案:《有趣的测量》1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故事中的“一寸虫”进行测量,了解首尾相连的测量方法。

  2.通过观察、操作,学习直线的测量方法。

  3.体验进行测量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点:

  了解首尾相连的测量方法。

  活动难点:

  学会直线测量方法的基础上,对动物身体的某个部位进行测量。

  活动准备:

  一寸虫图片;幼儿两次操作的测量材料。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1)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神秘的朋友,它就躲在我的身上,你们猜猜看,它在哪里呢?

  (2)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虫吗?幼:毛毛虫

  (3)师:可是它说它不叫毛毛虫,叫一寸虫,什么是一寸虫呢?我们用手来比划一下,它有多大呢?

  (4)师:哦,原来一寸虫长的这么大,对人类来说,这么长就是一寸,所以我们叫它一寸虫。

  2.运用故事,引出测量

  (1)教师出示图片,讲述故事:在一片大森林里,住着很多大大的动物,比如说?可是还住着小小的一寸虫,但是,还住着爱吃一寸虫的知更鸟。有一天,知更鸟要吃一寸虫,一寸虫赶紧说:“不要吃我,不要吃我,我会测量。”

  (2)师:小朋友,你们知道什么是测量吗?幼:测量就是量一量有多长

  (3)师:你会测量吗?小朋友的小椅子上也有一寸虫,每个小朋友可以拿下来看看,你想用它来测量什么?我们先从自己身上来量一量,试试看。(幼儿用一寸虫在自己身上测量)

  (4)师:好了,现在我们把一寸虫贴在自己的身上,老师看见我们小朋友还不怎么会测量,那我们先来看一看一寸虫是怎么测量的吧。

  3.幼儿尝试初次测量,学习直线的测量方法。

  (1)师:我们来看,一寸虫爬到了知更鸟的尾巴上,它要帮知更鸟的尾巴测量了,那谁来说一说,一寸虫是怎么测量的呢?幼:一个一个连起来的

  (2)师:一个一个是怎么连起来的?

  教师小结:一个跟着一个拍在一起,中间不能有空隙,也不能有重叠。

  (3)师:那一共爬了几条?(3条),

  师:一只一寸虫是一寸长,量出来用了3只一寸虫,那是多长呢?

  幼:3寸长

  (4)师:一寸虫真厉害,一会儿就测量出了知更鸟的尾巴有3寸长,那小朋友你们想试一试,学习一寸虫测量的方法呢?(想)

  师:(出示一张纸)在这张纸上,有一条线,看看上面有什么?(一个红点)这个红点就是起点,是一寸虫开始摆放的地方。请小朋友测量下这条线的长度,把测量的结果记录在这个小方格里。

  师:在测量之前,你们想想一寸虫是怎么测量的?(让幼儿想一想)想好了吗?现在开始测量吧!

  (5)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6)讲评幼儿的操作,有问题的指出并纠正。

  教师小结:我们小朋友真棒,都学会了一寸虫的测量方法,一寸虫是一个跟着一个,中间不能有空隙,也不能叠在一起,才能测量出来

  4.幼儿再次测量,运用直线测量法,学习测量动物的某个部位,并简单记录。

  (1)师:一寸虫帮知更鸟测出了尾巴的长度,知更鸟说:“好吧,你帮我测量了,我就不吃你了,可是我还有很多的朋友,你也要帮它们去测量一下,不然我还是会吃掉你的。”

  (2)师:看看知更鸟的朋友是谁?(教师出示图片:大象、长颈鹿、兔子)

  师:小朋友们想一想,他们会叫一寸虫测量什么?

  幼:大象的鼻子,长颈鹿的脖子,兔子的耳朵

  师:这一次啊,一寸虫想请我们小朋友来测量,你们愿意吗?(愿意)

  (3)师:在测量之前,先请小朋友认识一下这些操作材料,有一张记录单,还有动物的图片,还有一寸虫,请小朋友来为知更鸟的好朋友测量一下。注意,找到这些图片上的红点,这是开始放一寸虫的地方。

  (4)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5)讲评记录单,请几个幼儿来分享一下。

  师:你是帮谁测量的?你是怎么来量的?(幼儿的操作在投影仪上展示出来)

  5.感受一寸虫的机智,体会测量的乐趣

  (1)师:一寸虫告别的知更鸟和它的朋友,慢慢向前爬,在路上碰到了夜莺,夜莺要吃掉一寸虫,一寸虫说:“不要吃我,不要吃我,我会测量。”

  (2)师:你们猜猜夜莺要请一寸虫量什么呢?

  (3)师:原来,夜莺要请一寸虫测量歌声,一寸虫想想歌声怎么测呢?小朋友说说看歌声能不能测量?

  幼:能(不能)

  师: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的东西是可以测量的,有的东西是不可以测量的。

  师:那一寸虫利用夜莺不知道歌声是不能测量的这个道理,她就逃跑了。

  师:我们来看看一寸虫是怎么做的?它对夜莺说:“好吧,那你开始唱吧,我来测量。”于是,夜莺开始唱了一起,一寸虫爬呀爬呀,一会爬到草丛里,一会儿躲在小花里,一会就不见了。

  师:一寸虫真聪明,而夜莺不懂得测量,那我们小朋友呢,有没有学会测量了?(学会了)

  师: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可以测量的,比如说我们教室里的桌子的长度,积木的长度……等下我们可以和好朋友一起用一寸虫去量一量有多长吧!

大班数学教案:《有趣的测量》2

  活动目标:

  1、尝试探究及学习准确的测量方法,并能将测量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2、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也不同。

  3、对生活中的事物感兴趣,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

  活动重、难点:

  1、重点:按照正确的步骤用工具测量

  2、难点: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工具越短,测量的次数越多,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次数也越少。

  活动准备:

  铅笔、路线图每人一份。测量工具:回形针、火柴、吸管。音乐

  活动过程:

  1、故事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今天是小狗的生日,它邀请了很多好朋友。小狐狸也想参加。小狗说:“小狐狸只要你量出你家到我家有多长,我就让你参加。”小狐狸说:“行。”小狐狸它会量,你们会量吗?

  2、幼儿尝试操作,教师观察。

  (1)师讲解操作要求:请小朋友不要搬动小椅子,用盒子里的回形针去测量一下小狐狸到小狗家的距离,看看你用了几个回形针。记在心里,呆会儿告诉大家好吗?

  (2)交流:你的测量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么测量的?你来示范给大家看好吗?(强调:一个紧挨着一个测量,用投影仪展示测量方法,首尾相接。)

  3、探究方法,表达见解。

  (1)小狐狸高高兴兴地参加了小熊的生日聚会。别的小动物听说后也很感兴趣。它们说要是只有一根回形针能不能测量出准确的距离呢?你们说能不能?请小朋友搬好小椅子用你的方法去测量一下吧。测量完后别忘了在记录表上记下你用了几根回形针?

  (2)师巡回指导,隐形提示:盒子里老师还准备了白纸、铅笔,你需要的话可以用上去。)

  (3)引导孩子交流操作情况,统计测量结果。提问:你是怎么测量的?测出来的距离是多少呢?你是用什么方法来测量的?(先找到起点,从起点开始放回形针,在末尾处做好标记,第二次测量的时候就从做标记的地方开始量,每量一次都要做上标记,最后看看量了几次。

  (4)引导幼儿探究最准确的一种测量方法,你认为什么方法测量最准确呢?

  4、运用方法,再次测量。

  (1)我们帮助了小动物,他们都很开心。小熊也很想知道自己家到小狗家有多长。这次测量就要用上我们刚刚学到的正确的方法来测量。今天我还为你们准备了火柴棒、吸管。看看这两条一样长的路,用两种不一样的工具来测量结果如何呢?测量完后,别忘了把结果记录在上面。

  (2)引导幼儿用刚刚学到的准确的方法测量。

  (3)引导幼儿交流测量结果。教师展示在黑板上。你测出来的结果是多少呢?两条路都是一样长的,为什么吸管测出来是2,火柴棒测出来的是3呢?原来这两根东西怎么样呢?(吸管长,火柴棒短)。两样测量工具长短不同,测出来的次数也不同。测量工具越短,测量的次数就越多,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次数就越少。

  5、认知冲突,激发欲望。

  小朋友,如果让你来量一下我们的教室有多长,你会选择回形针吗?为什么?你觉得用什么工具比较合适呢?下次我们来量一下我们的教室吧。

大班数学教案:《有趣的测量》3

  活动目标:

  1、学会用首尾相连的自然测量方法感知物体的长短或距离的远近。

  2、知道在测量同一物体时,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也不同。

  3、明白测量可以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在生活中比较远近或物体长短的经验。

  2、学具:水彩笔、记号笔、吸管、丝带、积木、小木棍等;记录单。

  教具:大记录单;各类尺子。

  3、环境创设:布置能进行立定跳远空地,并有起点线。

  活动过程:

  一、游戏“跳远比赛”导入活动。

  1、请几位幼儿进行立定跳远,问“谁跳得最远?你怎么知道的?”

  2、引导幼儿讨论:可以用哪些工具进行测量?

  二、幼儿第一次操作:测量桌子的边长。

  1、幼儿自由选择工具测量桌子边,教师观察并指导幼儿探索测量方法。

  2、请幼儿介绍自己的测量方法,集体讨论。

  小结:测量时要一下挨着一下量。

  三、幼儿第二次操作并记录结果。

  1、幼儿用首尾相接的方法再次测量桌子的边,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2、幼儿说出自己的记录结果,教师在大记录单上进行统计。

  3、讨论并分析:为什么同一物体的测量结果不同?

  小结:用自然测量法对同一物体进行测量时,使用的工具不同,得出的结果也不同。

  四、集体讨论:生活中除了可以用木棍、丝带以及我们的手、脚等来测量外,还可以用什么工具帮助我们得到最准确的测量结果?

  1、让幼儿说出自己知道的各种测量工具名称。(如:直尺、三角尺、皮尺、卷尺等)

  小结:生活中测量不同的物体时,人们会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

  2、尝试用测量工具再次测量桌子的边。


《实际测量》教案3篇(扩展5)

——《测量》幼儿园大班教案3篇

《测量》幼儿园大班教案1

  活动目标

  1.能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自然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宽窄,高矮等。

  2.体验不同的测量工具和方法。

  3.初步理解测量的意义。

  4.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5.培养幼儿健康活泼的性格。

  重点难点

  测量的意义,测量物体的长短,宽窄,高矮。

  活动准备

  直尺,长纸条,测量用的绳子,木棍,记录纸。

  活动过程

  1教师带领幼儿到户外,找到两种高矮差异不太明显的植物,请幼儿比一比,哪一株植物更高一些?

  2 启发幼儿用自然工具来测量两株植物的高矮,(如用手,用小棍,或者用直尺,等)。在测量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幼儿测量时将测量工具首尾相接。

  3 分组活动:第一组用手或手臂来量桌子,门,窗的长度,宽度,说说测量的结果并且记录下来。第二组用绳或者脚步来测量教室,黑板的长度,宽度,说说测量结果并记录下来。第三组用棍子或者直尺来测量桌子,椅子的长度或宽度或高度,说出测量结果并记录下来。

  4 对照汇报结果引导幼儿探索:用长方形纸条自制量尺,写上0——10的数字做成量尺。

  5 交流小结,鼓励幼儿用书,铅笔,小棍,直尺来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

  教学反思

  学前阶段的幼儿,对与数的概念理解难掌握,测量的意义难理解,只有利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加上让幼儿自己操作自己动手来寻求答案,让幼儿真正了解测量的乐趣。这一活动幼儿比较兴趣参与活动,但是测量结果的记录有所欠佳。对于这一活动我进行了反思:

  1 虽然幼儿乐与参与了活动,但是实践过程操作能力还不够强。在以后的数学教学中,应该多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

《测量》幼儿园大班教案2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来测量周围物体,在探索比较中发现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的关系。

  2、了解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幼儿参与测量的兴趣。

  3、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4、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5、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初步的测量经验。

  2、尺子、绳子、软尺、吸管、小棒、短积木、铅笔、筷子、纸卡段、盒子、书等物品。

  3、记录表、水彩笔、磁性板。

  活动过程:

  一、引题:提出任务

  今天小朋友来当“小小测量员”,用三种不同的工具来测量相同的一条边,并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二、探索:分组测量并记录

  1、幼儿两人自由结伴协商、自主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来测量物体同一条边。

  2、教师巡回观察、倾听、了解幼儿测量的情况。

  3、鼓励幼儿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并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三、分享: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1、将各组幼儿的测量记录表张贴在磁性板上,幼儿边看边交流,讨论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2、引导幼儿分析记录结果,说说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并在分析比较中获得用不同测量工具测量同一条边测量结果不同的经验。

  四、游戏:问答竞赛小游戏,启发幼儿再次测量。

  1、测量黑板的长边,用什么工具量的次数最少(或最多)?为什么?试一试。

  2、测量活动室长度有三种长短不同的工具,选取什么工具测量速度最快?为什么?试一试。

  3、如果没有这些工具,我们还能用什么办法来测量活动室的长度?试一试。

  五、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再次尝试探索用各种不同的工具来测量物体的高度、远近等。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环节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问题:

  1、如何选择幼儿的探索对象、教师应发出怎样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环节中欠缺充分的考虑。

  2、教师是否必须选择和幼儿同等的测量对象进行示范讲解呢?怎样选择才能更好地考虑到每个孩子的视线呢?

  对策:

  1、可以让孩子们选择椅子靠背的边作为对象进行测量,这样既能让幼儿的活动空间不会太窄,又有利于幼儿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线段,通过比较清晰的方法来进行示范讲解?

  第二个环节

  适宜行为:我充分考虑本班幼儿的实际操作特点,采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进行教学,幼儿均能遵守规则,并且学习效果较好;老师组织也比较轻松。

  不足之处:我设计的小环节比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儿什么都想试一试,操作时间显得不够充分。

  问题:

  1、各个小环节的设计均为了一个目标——继续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在活动中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因此,是否可以把第一个小环节和第二个小环节结合起来,让幼儿操作起来时间显得更充足呢?

  2、难度会太大了吗?因为幼儿要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不容易,更何况要幼儿初步感受了测量方法后,马上就步入第二个目标——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进程是否会太快?

  对策:

  1、考虑将这个教学内容分成三个课时,把此次的目标、重点放在“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上。第二个大环节,就改为让幼儿通过自由探索、操作,继续学习、巩固正确的测量方法。当然,我们可以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对有圆边的物体进行测量,学习不同的测量方法。

  2、把“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这一个目标放在第二个课时来进行。这样,幼儿学习起来不会那么辛苦,操作的时间也更宽松,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整体感受:设计活动环节,既要根据幼儿的活动特点来设计好环节,又要很充分地考虑各个环节的目的性和可行性,还要考虑好各个小细节的处理。自身的业务水*也是相当重要的,问题的设置、随机的观察、引导语的把握均是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小百科:测量是按照某种规律,用数据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即对事物作出量化描述。测量是对非量化实物的量化过程。


《实际测量》教案3篇(扩展6)

——《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3篇

《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1

  活动目标:

  1、学习不同的工具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

  2、继续探索测量单位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活动重点:

  学习用不同的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

  活动难点:

  测量单位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完整的铅笔、积木、回形针、橡皮等测量工具(幼儿人手2份)

  记录表格(见活动材料)

  活动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以故事的方式引入。

  1、创设问题情景,引入问题。

  师:小朋友,瞧,图上有谁?它们在干什么?(米老鼠和唐老鸭,它们在比赛跳绳)再看下面一幅图,想知道它们在说什么吗?再来看第三幅图,它们现在在做什么?(在测量跳绳的长度)它们用的测量工具一样吗?(不一样)再看一看最后一幅图,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它们在争论谁的跳绳长。)

  2、引导幼儿讨论测量长度的工具和方法。

  师:请你们也想一想,有什么办法可以测量跳绳的长度呢?还有其他的办法吗?

  二、迁移幼儿已有测量长度的经验。

  师:我们中班的时候已经学习过测量长度的方法了,你们还记得吗?那我请一个小朋友用黑板擦来量一量黑板的长度,你们仔细看他测量的方法对不对。

  师:他测量的方法,对吗?谁愿意来跟大家说一说。并示范一下测量长度的正确方法呢?(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不要偏离边线,首尾相连,量一下记录一下。)

  三、幼儿尝试测量,探索测量单位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1、幼儿自主选择两种不同工具测量桌子的长度。

  师:小朋友真能干,都已经掌握测量长度的正确方法了,现在我想请你们每人自己选择两个不同的测量工具,分别量一量课桌的长度,并在表格上记录用每个工具测量的次数和结果,(教师可示范记录方式)

  师:你们刚才用两种测量工具,测量的结果一样还是不一样?请你说一说,你刚才是用哪两个工具测量的?桌子有几个XX长?用XX测量时量了几次?桌子有几个XX长,用XX量了几次?(请个别幼儿回答)

  师:我们测量的是同一个物体,为什么每个人两次测量的结果都不一样呢?是不是我们搞错了呢?现在我们都用这种工具(积木和回形针)来量一量我们书本的长度,看看结果有什么变化,好吗?

  2、集体选择两种同样的工具测量书本的长度。

  师:现在请你们用回形针和积木量一量你的.幼儿用书有多长,并像刚才一样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好吗?这次测量结果一样吗?幼儿用书有几个回形针长?用回形针量了几次?幼儿用书有几个积木长?用积木量了几次?

  3、引导幼儿讨论并小结。

  师:我们每次的都是同一个物品,为什么测量的次数和结果不一样呢?仔细观察你们的记录表,你会发现什么?(引导幼儿发现测量工具长,量的次数就少,测量工具短,量的次数就多的道理。)

  师:小结,测量工具长,量的次数少,测量工具短,量的数次就多。

《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2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来测量周围物体,在探索比较中发现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的关系。

  2、了解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幼儿参与测量的兴趣。

  3、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4、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5、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初步的测量经验。

  2、尺子、绳子、软尺、吸管、小棒、短积木、铅笔、筷子、纸卡段、盒子、书等物品。

  3、记录表、水彩笔、磁性板。

  活动过程:

  一、引题:提出任务

  今天小朋友来当“小小测量员”,用三种不同的工具来测量相同的一条边,并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二、探索:分组测量并记录

  1、幼儿两人自由结伴协商、自主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来测量物体同一条边。

  2、教师巡回观察、倾听、了解幼儿测量的情况。

  3、鼓励幼儿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并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三、分享: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1、将各组幼儿的测量记录表张贴在磁性板上,幼儿边看边交流,讨论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2、引导幼儿分析记录结果,说说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并在分析比较中获得用不同测量工具测量同一条边测量结果不同的经验。

  四、游戏:问答竞赛小游戏,启发幼儿再次测量。

  1、测量黑板的长边,用什么工具量的次数最少(或最多)?为什么?试一试。

  2、测量活动室长度有三种长短不同的工具,选取什么工具测量速度最快?为什么?试一试。

  3、如果没有这些工具,我们还能用什么办法来测量活动室的长度?试一试。

  五、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再次尝试探索用各种不同的工具来测量物体的高度、远近等。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环节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问题:

  1、如何选择幼儿的探索对象、教师应发出怎样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环节中欠缺充分的考虑。

  2、教师是否必须选择和幼儿同等的测量对象进行示范讲解呢?怎样选择才能更好地考虑到每个孩子的视线呢?

  对策:

  1、可以让孩子们选择椅子靠背的边作为对象进行测量,这样既能让幼儿的活动空间不会太窄,又有利于幼儿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线段,通过比较清晰的方法来进行示范讲解?

  第二个环节

  适宜行为:我充分考虑本班幼儿的实际操作特点,采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进行教学,幼儿均能遵守规则,并且学习效果较好;老师组织也比较轻松。

  不足之处:我设计的小环节比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儿什么都想试一试,操作时间显得不够充分。

  问题:

  1、各个小环节的设计均为了一个目标——继续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在活动中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因此,是否可以把第一个小环节和第二个小环节结合起来,让幼儿操作起来时间显得更充足呢?

  2、难度会太大了吗?因为幼儿要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不容易,更何况要幼儿初步感受了测量方法后,马上就步入第二个目标——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进程是否会太快?

  对策:

  1、考虑将这个教学内容分成三个课时,把此次的目标、重点放在“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上。第二个大环节,就改为让幼儿通过自由探索、操作,继续学习、巩固正确的测量方法。当然,我们可以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对有圆边的物体进行测量,学习不同的测量方法。

  2、把“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这一个目标放在第二个课时来进行。这样,幼儿学习起来不会那么辛苦,操作的时间也更宽松,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整体感受:设计活动环节,既要根据幼儿的活动特点来设计好环节,又要很充分地考虑各个环节的目的性和可行性,还要考虑好各个小细节的处理。自身的业务水*也是相当重要的,问题的设置、随机的观察、引导语的把握均是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小百科:测量是按照某种规律,用数据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即对事物作出量化描述。测量是对非量化实物的量化过程。

《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3

  活动目的:

  1、喜欢参与测量活动,乐意运用自然测量的知识来解决所碰到的问题。

  2、自主选择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初步认识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并且初步学习正确测量的方法。

  3、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探究精神,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活动准备:

  1、长短不一的测量工具、粉笔

  2、故事图片

  3、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以故事的方式引入,提出问题:蓝猫和淘气的争论如何测量小汽车的车顶长度?

  幼儿讨论

  (二)幼儿尝试活动

  幼儿自选工具测量某一物体

  引导幼儿比较观察测量的结果,并与同伴对比,有什么发现?

  (三)讨论

  1、比较测量的结果

  引导幼儿寻找测量结果与工具的关系

  2、讨论测量的方法

  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不要偏离边线;首尾相连

  3、小结:使用测量工具的长短不一样,那么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

  (四)幼儿自主测量

  1、提出测量的要求:选择一种工具,量时找准起点,用笔画个记号,沿边线测量,首位相连。

  2、幼儿操作。

  3、讨论与总结:

  (1)你用什么工具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2)谁也是用这个工具的?结果一样吗?

  (3)你还测了什么?结果怎样?有人测的和他一样吗?你的结果呢?

  (五)延伸活动

  1、讨论:还有什么也可以当测量的工具?

  2、我们身体的那些部位也可以当测量工具?

  3、幼儿游戏:跳远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环节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问题:

  1、如何选择幼儿的探索对象、教师应发出怎样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环节中欠缺充分的考虑。

  2、教师是否必须选择和幼儿同等的测量对象进行示范讲解呢?怎样选择才能更好地考虑到每个孩子的视线呢?

  对策:

  1、可以让孩子们选择椅子靠背的边作为对象进行测量,这样既能让幼儿的活动空间不会太窄,又有利于幼儿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线段,通过比较清晰的方法来进行示范讲解?

  第二个环节

  适宜行为:我充分考虑本班幼儿的实际操作特点,采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进行教学,幼儿均能遵守规则,并且学习效果较好;老师组织也比较轻松。

  不足之处:我设计的小环节比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儿什么都想试一试,操作时间显得不够充分。

  问题:

  1、各个小环节的设计均为了一个目标——继续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在活动中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因此,是否可以把第一个小环节和第二个小环节结合起来,让幼儿操作起来时间显得更充足呢?

  2、难度会太大了吗?因为幼儿要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不容易,更何况要幼儿初步感受了测量方法后,马上就步入第二个目标——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进程是否会太快?

  对策:

  1、考虑将这个教学内容分成三个课时,把此次的目标、重点放在“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上。第二个大环节,就改为让幼儿通过自由探索、操作,继续学习、巩固正确的测量方法。当然,我们可以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对有圆边的物体进行测量,学习不同的测量方法。

  2、把“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这一个目标放在第二个课时来进行。这样,幼儿学习起来不会那么辛苦,操作的时间也更宽松,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整体感受:设计活动环节,既要根据幼儿的活动特点来设计好环节,又要很充分地考虑各个环节的目的性和可行性,还要考虑好各个小细节的处理。自身的业务水*也是相当重要的,问题的设置、随机的观察、引导语的把握均是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实际测量》教案3篇(扩展7)

——力的测量的教案

力的测量的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力的测量的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力的测量的教案1

  (一)教学目的

  1.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

  2.会正确使用弹簧秤,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具

  弹簧秤、木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力?力产生的效果有哪些?

  2.在弹簧下挂一物体,物体对弹簧有一拉力,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各是什么?说明这个力产生什么效果。

  二、新课引入

  教师:请大家看课本图87和图88。回答这两个图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

  这两个图说明了力有大小。

  教师:生活中我们发现有的力很大,有的力很小。起重机把大块的建筑材料吊起来,起重机对物体向上的拉力非常大。我们背着书包上学,我们用的力很小。我们需要对力的大小进行测量。

  三、力的单位

  教师:要测量力的大小,首先应该规定力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这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而命名的。

  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在初中阶段暂时不能讨论,我们只要对“牛顿”这个力的单位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就够了。

  多大的力是1牛顿?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牛顿。拿起一块砖用的力大约是20牛顿。运动员举起杠铃时需要用1000至3000牛顿的力。

  四、弹簧秤

  教师:有了力的单位还不够,要测量力的大小还需要有测量工具。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1.弹簧秤的原理

  教师演示并讲解:我们知道,弹簧受到拉力就要伸长,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弹簧秤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2.观察弹簧秤

  (l)弹簧秤上刻度数值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学生观察、回答:弹簧秤上的刻度数值用牛顿作单位)

  (2)弹簧秤上最大刻度的数值是多少?

  (学生回答:最大刻度数值是5牛顿)

  教师:弹簧秤上最大刻度数值就是这个弹簧秤的量程。弹簧秤受到的力最大不能超过它的量程,否则弹簧秤就会损坏。我们今天所用的弹簧秤的量程就是5牛顿。

  (3)弹簧秤的最小刻度是多少?

  (学生回答:0.2牛顿)

  教师:不同的弹簧秤的最小刻度不一定相同,应该根据刻度数值和格的数目去计算。

  (4)零刻度的调整

  教师:看看你所用的弹簧秤,当不受拉力时,指针是不是对准零刻度线,如果没对准,请你调整好。

  (学生调整)

  教师: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时,应该先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进行零刻度的调整。

  3.学生实验

  (1)用手拉弹簧秤的钩,大家亲自感受1牛顿和5牛顿的力有多大。

  (学生操作)

  (2)每人一个木块,用弹簧秤拉着它在空中静止不动,测量拉力。

  (学生操作)

  (3)使木块匀速直线上升,拉力多大?

  (学生操作)

  (4)木块在水*桌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拉力多大?

  (学生操作)

  教师:从刚才的实验可以看出,同一个木块在空中静止和匀速直线上升时,拉力大小相等。拉着木块在桌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时所需要的力远比拉着它匀速上升时的拉力小得多。正因为这个道理,很多沉的东西我们搬不动,但是可把它推动。

  (5)现在用一根头发拴在弹簧秤的钩上。测量将头发拉断时的拉力多大。

  (学生操作)

  教师:人的头发的强度随人的年龄大小而变,成年人的头发强度大,小孩和老人的头发强度小。

  五、总结

  1.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字母N表示。

  2.力的大小用测力计测量,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3.使用弹簧秤时,应先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进行零刻度的调整。测量力时,不得超过它的量程。

  六、作业

  1.复习课文。

  2.完成节后的练习。

  第二节力的测量教案之一

力的测量的教案2

  (一)教学要求:

  1.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对牛顿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

  2.知道弹簧秤是测量力的工具,知道它的构造。会用弹簧秤测量力。

  (二)教具:

  拉力器,弹簧秤。

  学生实验器材:弹簧秤,木块,长木板,一根头发。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5分钟)

  请一位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到讲台前,分别拉拉力器。要求其他同学观察,然后回答:

  1.弹簧为什么伸长了?

  2.两位同学拉弹簧时,弹簧的伸长相同吗?为什么不同?

  3.哪位同学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

  归纳:拉力使弹簧伸长;拉力大小不同,弹簧的伸长不同;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大。利用弹簧的伸长可以测量力的大小。

  本节学习力的测量。

  板书:二、力的测量

  二、力的单位(5分钟)

  国际上通用的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为纪念牛顿而命名。

  板书:1.力的单位:牛顿。

  拿起2个鸡蛋的力大约是1牛顿。

  提起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的力约为10牛顿。

  举起20千克的小孩的力约为200牛顿。

  三、弹簧秤(10分钟)

  说明弹簧秤是测量力的工具。根据拉力越大弹簧伸得越长制成。

  让学生拿起弹簧秤,观察它的构造:弹簧、指针、外壳、刻度、挂环、挂钩。

  介绍使用方法:

  1.观察刻度、零点不用力拉秤钩时,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处?量程多大?最小刻度代表多少牛顿?

  2.使用注意事项:加在弹簧秤上的力不能超过量程。

  3.讨论“想想议议”中的问题。

  板书:2.测量工具:弹簧秤。

  四、学生实验:练习使用弹簧秤。(20分钟)

  让学生先阅读课本实验部分,然后按步骤进行实验,并把数据记在笔记本上。实验中教师巡回检查,及时解决问题。

  弹簧秤的量程:

  最小刻度:

  水*拉木块的力:

  在斜木板上拉木块的力:

  拉断头发的力:

  五、小结。

力的测量的教案3

  教学要求:

  1.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对牛顿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

  2.知道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工具,知道它的构造.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教具:拉力器,弹簧测力计.

  学生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木块,长木板,一根头发.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5分钟)

  请一位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到讲台前,分别拉拉力器.要求其他同学观察,然后回答:

  1.弹簧为什么伸长了?

  2.两位同学拉弹簧时,弹簧的伸长相同吗?为什么不同?

  3.哪位同学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

  归纳:拉力使弹簧伸长;拉力大小不同,弹簧的伸长不同;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大.利用弹簧的伸长可以测量力的大小.

  本节学习力的测量.

  板书:二、力的测量

  二、力的单位(5分钟)

  国际上通用的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为纪念牛顿而命名.

  板书:1.力的单位;牛顿.

  拿起2个鸡蛋的力大约是1N.

  提起质量为1kg的物体的力约为10N.

  举起20kg的小孩的力约为200N.

  三、弹簧测力计(10分钟)

  说明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工具.根据拉力越大弹簧伸得越长制成.

  让学生拿起弹簧测力计,观察它的构造:弹簧、指针、外壳、刻度、挂环、挂钩.

  介绍使用方法:

  1.观察刻度、零点——不用力拉秤钩时,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处?量程多大?分度值代表多少牛顿?

  2.使用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能超过量程.

  3.讨论“想想议议”中的问题.

  板书:2.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

  四、学生实验: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20分钟)

  让学生先阅读课本实验部分,然后按步骤进行实验,并把数据记在笔记本上.实验中教师巡回检查,及时解决问题.

  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分度值:

  水*拉木块的力:

  在斜木板上拉木块的力:

  拉断头发的力:

  五、小结.

力的测量的教案4

  【 教学目标 】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什么是弹力;

  (2) 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 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分析过程。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 教学重点 】

  力的测量原理。

  【 教学难点 】

  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弹力 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跳水,蹦床,蹦极,射箭 …… 学生观察实验,对弹力有了初步认识。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1)钢尺压弯反弹;

  (2)拉伸或压缩弹簧。 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对弹力进一步了解。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弹力概念。

  回忆力的.作用效果,悟出发生形变的物体会对施力物体产生作用力,即弹力。

  二、测力计及其使用 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 学生实验:拉伸弹簧,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说明弹簧测力计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受到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学生知道弹簧测力计原理。

  投影仪展示弹簧测力计,请学生观察,介绍弹簧测力计结构:

  (1)最大刻度的意义;

  (2)最小刻度的概念;

  (3)零刻度的调整。 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结构。

  投影仪展示各种弹簧测力计。

  老师讲解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其注意事项:

  (1)如何调零;

  (2)测量范围;

  (3)测量方法(伸长方向与测量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

  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并对学生进行指导,纠正。 学生实验:

  用弹簧测力计测钩码重量;

  用弹簧测力计测自己的一根头发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并与同学进行比较。

  三、实验探究 老师用多媒体展示拔河,牛拉车 …… 等图片;

  提问:以上两边的力相等吗? 学生观察录像,思考。

  引导学生做教材25页图8-3-8实验并填空。

  学生做书上实验,补全结论。

  引导学生对拔河、牛拉车进行分析。 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只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受力物体反过来也肯定会给施力物体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四、课堂小结 通过多媒体展示,老师讲解,以及学生自己动手试验,使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弹力,掌握了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以及用法;通过实验探究对相互作用力的关系有一定了解。

  五、课堂作业 课后发展空间中的练习

  【 实践活动 】

  课后“发展空间”中的自制橡皮筋测力计。

  【 教学反馈 】

  本节教学活动应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使之在观察中思考、学习。

力的测量的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

  2、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1)会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2)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知道使用前要先调零。

  (3)会正确读数并记录测量结果。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学习和使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项羽与文弱书生力的作用效果的不同,引出“我们就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本节主要讲述力的单位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教材首先通过文字和插图说明力是有大小的,因此需要进行测量,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测量力的大小。对于力的单位,课本中只讲了牛顿,因为这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也是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由于初中无法讲解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课本中只是给出了单位的名称、符号,并通过例子使学生认识1N的力有多大。教材简单介绍了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并通过几个插图说明弹簧秤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教材重点讲解了学生实验——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组织学生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会正确读数。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弹簧秤、木块、长木板、一根头发、拉力器

  教学设计示例

  (一)引入课题

  测量是由力的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为了直观,可以准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弹簧为什么伸长了?

  2、两位同学拉弹簧时,弹簧的伸长相同吗?为什么不同?

  3、哪位同学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

  归纳:拉力使弹簧伸长;拉力大小不同,弹簧的伸长不同;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大。利用弹簧的伸长可以测量力的大小。

  由为什么弹簧伸长的长度不同,引出力有大小的区别。为了准确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进行力的测量。并指出在物理学中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主要是力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二)新课教学

  1、力的单位

  教师可直接向学生说明国际上通用的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教师可以准备两个普通鸡蛋,使学生对1N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

  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至于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就不必讲了。

  2、弹簧测力计

  有了力的单位还不够,要测量力的大小还需要有测量工具。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1)弹簧秤的原理

  教师可准备一个弹簧,找学生用不同的力去拉弹簧。

  教师讲解:我们知道,弹簧受到拉力就要伸长,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弹簧秤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2)弹簧秤的构造

  教师可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教师可带领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3)学生实验:练习使用弹簧秤

  让学生先阅读课本实验部分,然后按步骤进行实验,并把数据记在笔记本上。实验中教师巡回检查,及时解决问题。

  弹簧秤的量程:_______。

  最小分度:_______。

  水*拉木块的力:_______。

  在斜木板上拉木块的力:_______。

  拉断头发的力:_______。

  教师在总结学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解。同一个木块在空中静止和匀速直线上升时,拉力大小相等。拉着木块在桌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时所需要的力远比拉着它匀速上升时的拉力小得多。正因为这个道理,很多沉的东西我们搬不动,但是可把它推动。人的头发的强度随人的年龄大小而变,成年人的头发强度大,小孩和老人的头发强度小。

  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

  (三)总结,扩展

  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科学家胡克和牛顿的生*,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探究活动

  测力计的发展

力的测量的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

  2.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1)会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2)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知道使用前要先调零.

  (3)会正确读数并记录测量结果.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学习和使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项羽与文弱书生力的作用效果的不同,引出“我们就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本节主要讲述力的单位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教材首先通过文字和插图说明力是有大小的,因此需要进行测量,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测量力的大小.对于力的单位,课本中只讲了牛顿,因为这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也是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由于初中无法讲解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课本中只是给出了单位的名称、符号,并通过例子使学生认识1N的力有多大.

  教材简单介绍了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并通过几个插图说明弹簧秤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教材重点讲解了学生实验——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有关“弹簧测力计”的教学建议

  教师可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对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可作简单的说明:在一定的范围内弹簧的伸长跟加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即力增大几倍,伸长也增大几倍.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教师可带领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

  有关“力的单位”教学建议

  教师可向学生直接说明国际上力的通用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并通过举例使学生对1N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还可以让学生拿起两个鸡蛋,感受一下1N的力有多大.至于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就不必讲了.

  有关课堂实验的教学建议

  本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再按实验步骤去做.2、3、4、5步都是为了让学生多使用几次弹簧测力计.实验中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和读数,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在做第3、第4步时,要向学生说明匀速的要求.对于程度好的学生,在实验基础上可让他们思考为什么第3、第4步两次拉力大小不同,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把测出的自己头发拉断时的力跟课本中给出的各年龄组的头发的数据比较,以提高兴趣.

  本节后面的“想想议议”问题,可在学生开始实验前讨论,来回拉动几次挂钩,可以避免弹簧破壳子卡住.如果弹簧测力计使用前指针不指在零位置,应进行校正.对程度好的学生可以提出:除调零外,有没有其他的解决办法.(提示:可以作零点误差的调整.)

  有关新课引入的教学建议

  测量是由力有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教师可以准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弹簧伸长程度是不同的,引出力有大小的区别.为了准确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进行力的测量.并指出在物理学中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教学设计示例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组织学生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会正确读数.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弹簧秤、木块、长木板、一根头发、拉力器

  教学设计示例

  (一)引入课题

  测量是由力的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为了直观,可以准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弹簧为什么伸长了?

  2.两位同学拉弹簧时,弹簧的伸长相同吗?为什么不同?

  3.哪位同学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

  归纳:拉力使弹簧伸长;拉力大小不同,弹簧的伸长不同;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大.利用弹簧的伸长可以测量力的大小.

  由为什么弹簧伸长的长度不同,引出力有大小的区别.为了准确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进行力的测量.并指出在物理学中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主要是力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二)新课教学

  1.力的单位

  教师可直接向学生说明国际上通用的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教师可以准备两个普通鸡蛋,使学生对1N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

  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至于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就不必讲了.

  2.弹簧测力计

  有了力的单位还不够,要测量力的大小还需要有测量工具.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1)弹簧秤的原理

  教师可准备一个弹簧,找学生用不同的力去拉弹簧.

  教师讲解:我们知道,弹簧受到拉力就要伸长,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弹簧秤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2)弹簧秤的构造

  教师可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教师可带领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3)学生实验:练习使用弹簧秤

  让学生先阅读课本实验部分,然后按步骤进行实验,并把数据记在笔记本上.实验中教师巡回检查,及时解决问题.

  弹簧秤的量程:

  最小分度:

  水*拉木块的力:

  在斜木板上拉木块的力:

  拉断头发的力:

  教师在总结学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解.同一个木块在空中静止和匀速直线上升时,拉力大小相等.拉着木块在桌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时所需要的力远比拉着它匀速上升时的拉力小得多.正因为这个道理,很多沉的东西我们搬不动,但是可把它推动.人的头发的强度随人的年龄大小而变,成年人的头发强度大,小孩和老人的头发强度小.

  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

  (三)总结,扩展

  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科学家胡克和牛顿的生*,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探究活动

  测力计的发展

  【课  题】 测力计的发展

  【组织形式】 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利用网络查找相关信息;调查市场上测量力的工具和其使用情况.总结测力计的发展概况.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体验力的大小

  【课题】 体验力不同大小的感觉

  【组织形式】 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用测力计等工具体验不同力的大小的感觉;调查市场上测量力的工具和其使用情况.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实际测量》教案3篇(扩展8)

——力的测量的教案

力的测量的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力的测量的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力的测量的教案1

  【 教学目标 】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什么是弹力;

  (2) 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 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分析过程。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 教学重点 】

  力的测量原理。

  【 教学难点 】

  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弹力 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跳水,蹦床,蹦极,射箭 …… 学生观察实验,对弹力有了初步认识。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1)钢尺压弯反弹;

  (2)拉伸或压缩弹簧。 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对弹力进一步了解。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弹力概念。

  回忆力的作用效果,悟出发生形变的物体会对施力物体产生作用力,即弹力。

  二、测力计及其使用 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 学生实验:拉伸弹簧,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说明弹簧测力计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受到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学生知道弹簧测力计原理。

  投影仪展示弹簧测力计,请学生观察,介绍弹簧测力计结构:

  (1)最大刻度的意义;

  (2)最小刻度的概念;

  (3)零刻度的调整。 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结构。

  投影仪展示各种弹簧测力计。

  老师讲解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其注意事项:

  (1)如何调零;

  (2)测量范围;

  (3)测量方法(伸长方向与测量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

  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并对学生进行指导,纠正。 学生实验:

  用弹簧测力计测钩码重量;

  用弹簧测力计测自己的一根头发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并与同学进行比较。

  三、实验探究 老师用多媒体展示拔河,牛拉车 …… 等图片;

  提问:以上两边的力相等吗? 学生观察录像,思考。

  引导学生做教材25页图8-3-8实验并填空。

  学生做书上实验,补全结论。

  引导学生对拔河、牛拉车进行分析。 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只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受力物体反过来也肯定会给施力物体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四、课堂小结 通过多媒体展示,老师讲解,以及学生自己动手试验,使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弹力,掌握了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以及用法;通过实验探究对相互作用力的关系有一定了解。

  五、课堂作业 课后发展空间中的练习

  【 实践活动 】

  课后“发展空间”中的自制橡皮筋测力计。

  【 教学反馈 】

  本节教学活动应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使之在观察中思考、学习。

力的测量的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

  2.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1)会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2)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知道使用前要先调零.

  (3)会正确读数并记录测量结果.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学习和使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项羽与文弱书生力的作用效果的不同,引出“我们就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本节主要讲述力的单位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教材首先通过文字和插图说明力是有大小的,因此需要进行测量,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测量力的大小.对于力的单位,课本中只讲了牛顿,因为这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也是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由于初中无法讲解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课本中只是给出了单位的名称、符号,并通过例子使学生认识1N的力有多大.

  教材简单介绍了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并通过几个插图说明弹簧秤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教材重点讲解了学生实验——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有关“弹簧测力计”的教学建议

  教师可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对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可作简单的说明:在一定的范围内弹簧的伸长跟加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即力增大几倍,伸长也增大几倍.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教师可带领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

  有关“力的单位”教学建议

  教师可向学生直接说明国际上力的通用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并通过举例使学生对1N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还可以让学生拿起两个鸡蛋,感受一下1N的力有多大.至于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就不必讲了.

  有关课堂实验的教学建议

  本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再按实验步骤去做.2、3、4、5步都是为了让学生多使用几次弹簧测力计.实验中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和读数,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在做第3、第4步时,要向学生说明匀速的要求.对于程度好的学生,在实验基础上可让他们思考为什么第3、第4步两次拉力大小不同,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把测出的自己头发拉断时的力跟课本中给出的各年龄组的头发的数据比较,以提高兴趣.

  本节后面的“想想议议”问题,可在学生开始实验前讨论,来回拉动几次挂钩,可以避免弹簧破壳子卡住.如果弹簧测力计使用前指针不指在零位置,应进行校正.对程度好的学生可以提出:除调零外,有没有其他的解决办法.(提示:可以作零点误差的调整.)

  有关新课引入的教学建议

  测量是由力有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教师可以准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弹簧伸长程度是不同的,引出力有大小的区别.为了准确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进行力的测量.并指出在物理学中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教学设计示例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组织学生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会正确读数.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弹簧秤、木块、长木板、一根头发、拉力器

  教学设计示例

  (一)引入课题

  测量是由力的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为了直观,可以准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弹簧为什么伸长了?

  2.两位同学拉弹簧时,弹簧的伸长相同吗?为什么不同?

  3.哪位同学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

  归纳:拉力使弹簧伸长;拉力大小不同,弹簧的伸长不同;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大.利用弹簧的伸长可以测量力的大小.

  由为什么弹簧伸长的长度不同,引出力有大小的区别.为了准确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进行力的测量.并指出在物理学中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主要是力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二)新课教学

  1.力的单位

  教师可直接向学生说明国际上通用的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教师可以准备两个普通鸡蛋,使学生对1N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

  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至于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就不必讲了.

  2.弹簧测力计

  有了力的单位还不够,要测量力的大小还需要有测量工具.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1)弹簧秤的原理

  教师可准备一个弹簧,找学生用不同的力去拉弹簧.

  教师讲解:我们知道,弹簧受到拉力就要伸长,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弹簧秤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2)弹簧秤的构造

  教师可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教师可带领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3)学生实验:练习使用弹簧秤

  让学生先阅读课本实验部分,然后按步骤进行实验,并把数据记在笔记本上.实验中教师巡回检查,及时解决问题.

  弹簧秤的量程:

  最小分度:

  水*拉木块的力:

  在斜木板上拉木块的力:

  拉断头发的力:

  教师在总结学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解.同一个木块在空中静止和匀速直线上升时,拉力大小相等.拉着木块在桌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时所需要的力远比拉着它匀速上升时的拉力小得多.正因为这个道理,很多沉的东西我们搬不动,但是可把它推动.人的头发的强度随人的年龄大小而变,成年人的头发强度大,小孩和老人的头发强度小.

  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

  (三)总结,扩展

  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科学家胡克和牛顿的生*,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探究活动

  测力计的发展

  【课  题】 测力计的发展

  【组织形式】 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利用网络查找相关信息;调查市场上测量力的工具和其使用情况.总结测力计的发展概况.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体验力的大小

  【课题】 体验力不同大小的感觉

  【组织形式】 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用测力计等工具体验不同力的大小的感觉;调查市场上测量力的工具和其使用情况.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力的测量的教案3

  (一)教学目的

  1.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

  2.会正确使用弹簧秤,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具

  弹簧秤、木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力?力产生的效果有哪些?

  2.在弹簧下挂一物体,物体对弹簧有一拉力,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各是什么?说明这个力产生什么效果。

  二、新课引入

  教师:请大家看课本图87和图88。回答这两个图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

  这两个图说明了力有大小。

  教师:生活中我们发现有的力很大,有的力很小。起重机把大块的建筑材料吊起来,起重机对物体向上的拉力非常大。我们背着书包上学,我们用的力很小。我们需要对力的大小进行测量。

  三、力的单位

  教师:要测量力的大小,首先应该规定力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这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而命名的。

  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在初中阶段暂时不能讨论,我们只要对“牛顿”这个力的单位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就够了。

  多大的力是1牛顿?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牛顿。拿起一块砖用的力大约是20牛顿。运动员举起杠铃时需要用1000至3000牛顿的力。

  四、弹簧秤

  教师:有了力的单位还不够,要测量力的大小还需要有测量工具。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1.弹簧秤的原理

  教师演示并讲解:我们知道,弹簧受到拉力就要伸长,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弹簧秤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2.观察弹簧秤

  (l)弹簧秤上刻度数值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学生观察、回答:弹簧秤上的刻度数值用牛顿作单位)

  (2)弹簧秤上最大刻度的数值是多少?

  (学生回答:最大刻度数值是5牛顿)

  教师:弹簧秤上最大刻度数值就是这个弹簧秤的量程。弹簧秤受到的力最大不能超过它的量程,否则弹簧秤就会损坏。我们今天所用的弹簧秤的量程就是5牛顿。

  (3)弹簧秤的最小刻度是多少?

  (学生回答:0.2牛顿)

  教师:不同的弹簧秤的最小刻度不一定相同,应该根据刻度数值和格的数目去计算。

  (4)零刻度的调整

  教师:看看你所用的弹簧秤,当不受拉力时,指针是不是对准零刻度线,如果没对准,请你调整好。

  (学生调整)

  教师: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时,应该先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进行零刻度的调整。

  3.学生实验

  (1)用手拉弹簧秤的钩,大家亲自感受1牛顿和5牛顿的力有多大。

  (学生操作)

  (2)每人一个木块,用弹簧秤拉着它在空中静止不动,测量拉力。

  (学生操作)

  (3)使木块匀速直线上升,拉力多大?

  (学生操作)

  (4)木块在水*桌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拉力多大?

  (学生操作)

  教师:从刚才的实验可以看出,同一个木块在空中静止和匀速直线上升时,拉力大小相等。拉着木块在桌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时所需要的力远比拉着它匀速上升时的拉力小得多。正因为这个道理,很多沉的东西我们搬不动,但是可把它推动。

  (5)现在用一根头发拴在弹簧秤的钩上。测量将头发拉断时的拉力多大。

  (学生操作)

  教师:人的头发的强度随人的年龄大小而变,成年人的头发强度大,小孩和老人的头发强度小。

  五、总结

  1.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字母N表示。

  2.力的大小用测力计测量,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3.使用弹簧秤时,应先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进行零刻度的调整。测量力时,不得超过它的量程。

  六、作业

  1.复习课文。

  2.完成节后的练习。

  第二节力的测量教案之一

力的测量的教案4

  (一)教学要求:

  1.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对牛顿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

  2.知道弹簧秤是测量力的工具,知道它的构造。会用弹簧秤测量力。

  (二)教具:

  拉力器,弹簧秤。

  学生实验器材:弹簧秤,木块,长木板,一根头发。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5分钟)

  请一位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到讲台前,分别拉拉力器。要求其他同学观察,然后回答:

  1.弹簧为什么伸长了?

  2.两位同学拉弹簧时,弹簧的伸长相同吗?为什么不同?

  3.哪位同学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

  归纳:拉力使弹簧伸长;拉力大小不同,弹簧的伸长不同;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大。利用弹簧的伸长可以测量力的大小。

  本节学习力的测量。

  板书:二、力的测量

  二、力的单位(5分钟)

  国际上通用的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为纪念牛顿而命名。

  板书:1.力的单位:牛顿。

  拿起2个鸡蛋的力大约是1牛顿。

  提起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的力约为10牛顿。

  举起20千克的小孩的力约为200牛顿。

  三、弹簧秤(10分钟)

  说明弹簧秤是测量力的工具。根据拉力越大弹簧伸得越长制成。

  让学生拿起弹簧秤,观察它的构造:弹簧、指针、外壳、刻度、挂环、挂钩。

  介绍使用方法:

  1.观察刻度、零点不用力拉秤钩时,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处?量程多大?最小刻度代表多少牛顿?

  2.使用注意事项:加在弹簧秤上的力不能超过量程。

  3.讨论“想想议议”中的问题。

  板书:2.测量工具:弹簧秤。

  四、学生实验:练习使用弹簧秤。(20分钟)

  让学生先阅读课本实验部分,然后按步骤进行实验,并把数据记在笔记本上。实验中教师巡回检查,及时解决问题。

  弹簧秤的量程:

  最小刻度:

  水*拉木块的力:

  在斜木板上拉木块的力:

  拉断头发的力:

  五、小结。

力的测量的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

  2、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1)会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2)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知道使用前要先调零。

  (3)会正确读数并记录测量结果。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学习和使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项羽与文弱书生力的作用效果的不同,引出“我们就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本节主要讲述力的单位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教材首先通过文字和插图说明力是有大小的,因此需要进行测量,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测量力的大小。对于力的单位,课本中只讲了牛顿,因为这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也是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由于初中无法讲解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课本中只是给出了单位的名称、符号,并通过例子使学生认识1N的力有多大。教材简单介绍了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并通过几个插图说明弹簧秤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教材重点讲解了学生实验——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组织学生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会正确读数。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弹簧秤、木块、长木板、一根头发、拉力器

  教学设计示例

  (一)引入课题

  测量是由力的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为了直观,可以准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弹簧为什么伸长了?

  2、两位同学拉弹簧时,弹簧的伸长相同吗?为什么不同?

  3、哪位同学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

  归纳:拉力使弹簧伸长;拉力大小不同,弹簧的伸长不同;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大。利用弹簧的伸长可以测量力的大小。

  由为什么弹簧伸长的长度不同,引出力有大小的区别。为了准确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进行力的测量。并指出在物理学中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主要是力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二)新课教学

  1、力的单位

  教师可直接向学生说明国际上通用的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教师可以准备两个普通鸡蛋,使学生对1N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

  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至于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就不必讲了。

  2、弹簧测力计

  有了力的单位还不够,要测量力的大小还需要有测量工具。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1)弹簧秤的原理

  教师可准备一个弹簧,找学生用不同的力去拉弹簧。

  教师讲解:我们知道,弹簧受到拉力就要伸长,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弹簧秤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2)弹簧秤的构造

  教师可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教师可带领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3)学生实验:练习使用弹簧秤

  让学生先阅读课本实验部分,然后按步骤进行实验,并把数据记在笔记本上。实验中教师巡回检查,及时解决问题。

  弹簧秤的量程:_______。

  最小分度:_______。

  水*拉木块的力:_______。

  在斜木板上拉木块的力:_______。

  拉断头发的力:_______。

  教师在总结学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解。同一个木块在空中静止和匀速直线上升时,拉力大小相等。拉着木块在桌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时所需要的力远比拉着它匀速上升时的拉力小得多。正因为这个道理,很多沉的东西我们搬不动,但是可把它推动。人的头发的强度随人的年龄大小而变,成年人的头发强度大,小孩和老人的头发强度小。

  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

  (三)总结,扩展

  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科学家胡克和牛顿的生*,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探究活动

  测力计的发展

力的测量的教案6

  教学要求:

  1.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对牛顿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

  2.知道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工具,知道它的构造.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教具:拉力器,弹簧测力计.

  学生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木块,长木板,一根头发.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5分钟)

  请一位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到讲台前,分别拉拉力器.要求其他同学观察,然后回答:

  1.弹簧为什么伸长了?

  2.两位同学拉弹簧时,弹簧的伸长相同吗?为什么不同?

  3.哪位同学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

  归纳:拉力使弹簧伸长;拉力大小不同,弹簧的伸长不同;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大.利用弹簧的伸长可以测量力的大小.

  本节学习力的测量.

  板书:二、力的测量

  二、力的单位(5分钟)

  国际上通用的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为纪念牛顿而命名.

  板书:1.力的单位;牛顿.

  拿起2个鸡蛋的力大约是1N.

  提起质量为1kg的物体的力约为10N.

  举起20kg的小孩的力约为200N.

  三、弹簧测力计(10分钟)

  说明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工具.根据拉力越大弹簧伸得越长制成.

  让学生拿起弹簧测力计,观察它的构造:弹簧、指针、外壳、刻度、挂环、挂钩.

  介绍使用方法:

  1.观察刻度、零点——不用力拉秤钩时,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处?量程多大?分度值代表多少牛顿?

  2.使用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能超过量程.

  3.讨论“想想议议”中的问题.

  板书:2.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

  四、学生实验: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20分钟)

  让学生先阅读课本实验部分,然后按步骤进行实验,并把数据记在笔记本上.实验中教师巡回检查,及时解决问题.

  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分度值:

  水*拉木块的力:

  在斜木板上拉木块的力:

  拉断头发的力:

  五、小结.

推荐访问:教案 测量 《实际测量》教案3篇 《实际测量》教案1 《实际测量》教案1年级

最新推荐